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香港富豪:做經營社會的賢達

更新時間:2016-05-09 11:56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87940

即使是市場派人士也能看到羅氏《別讓李嘉誠跑了》這篇文章之所以廣為傳播,是因為抨擊豪門經濟搔到了社會的癢處,香港這扇窗子,可以看到內地勢力與香港豪門合流。

本來,商業如水流,逐利是資本的本性。李嘉誠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但是,鑒於李嘉誠最近二十年在中國獲取財富的性質,似乎不僅僅是商業那么簡單。眾所周知,在中國,地產行業與權力走的很近,沒有權力資源,是無法做地產生意的。由此,地產的財富,並非完全來自徹底的市場經濟,那就不能想走就走。

香港富豪:做經營社會的賢達

羅氏抨擊治港過程中扶持出權貴階層,抨擊香港在80年代之後讓中產階層下降,回歸後香港的社會經濟政策確實有值得探討之處,過於依賴房地產,資本壟斷程度高,貧富差距急劇擴大。

香港曾經是個平穩的經濟城市,居民對政治興趣缺缺,上世紀60、70年代,市民通過香港發展普遍獲益。但從上世紀80年代之後,香港逐漸成為豪門社會,社會階層之間有雲泥之隔。按2011年收入數據計算,香港的基尼系數達到0.537,而1981年的數字為0.451。香港政府統計處表示,“經濟上不活躍的家庭”(即沒有人工作的家庭)增長了48%,從28萬增至42萬。《南華早報》報道這樣的基尼系數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屬於最高水平,由於人口老齡化,低收入移民進入,收入不均可能在未來若幹年繼續惡化。

筆者詢問在香港工作的朋友,他們普遍對香港不樂觀,認為從經濟到政府存在一系列失誤。有個朋友在香港多處准備移居美國,他不能理解,為什么忽視香港中產階層的訴求,為什么忽視如此龐大的辛苦工作的新移民群體,香港精神已經喪失,這是他得出的令人沮喪的結論。

很難回答的問題是,為什么香港回歸後,貧富差距呈指數級擴大,為什么向來以勞工階層代言人自居的政府,會如此依賴權貴階層,一手扶持出尾大不掉的豪門,將優勢資源聚集於豪門?

香港依賴誰而穩定,是個路徑選擇難題。

依靠豪族是個短期內可以見效的社會政策,當豪門勢力疊加權力優勢、資源優勢、經濟政策優勢,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聚集起大量資源,將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融為一體,同時使香港豪族成為內地政策的依賴者,即使出於利益的考慮,他們也將捆綁在同一條船上。但結果就如今天所見,尾大不掉是必然的,一旦出現分歧雙方分道揚鑣,本質上豪門中有實力的企業家,已經是國際企業家,不必依賴於一地一策。

如果依靠香港中產收入階層維系社會的繁榮與穩定,就意味著,需要建立起香港中產市民階層所信奉的整套價值體系與社會制度,也不能過度依賴政府調控的房地產市場,不能太依賴天然拉大貧富差距的金融業,為了滿足中產收益階層的發展,不能舍棄有競爭力的制造業,與消費服務業,市民自治對於內地政府而言,是個全新的課題。

香港富豪:做經營社會的賢達

事後看很清楚,與豪門利益捆綁政策並非最佳政策,風浪足夠大,繩索松散斷裂,一旦使用了豪門利益捆綁政策,再想重新走上市民自治之路,過程將異常艱難。但回到曆史情境中,以內地政府的觀念,以短期穩定的訴求,選擇豪門經濟恐怕是必然的,哪怕事後會花費更大的代價。

香港豪門經濟是內地權貴經濟的影子。2010年8月,內地激進的市場派經濟學家許小年先生在接受《南風窗》雜志采訪時,毫不客氣地說,“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政府在市場中成為特殊的利益集團,對這個利益集團而言,目前這種半市場半管制的狀態是最理想的,通過管制和審批‘造租’,然後拿到市場上‘尋租’,就是在市場上把審批權套現。如果推動市場化的改革,就會限制它‘造租’的能力,但它也不會取消市場,沒有市場,手中的審批權就沒地方套現。權貴轉化為經濟利益,這樣的市場經濟發展下去很危險,這是印尼蘇哈托的路子,菲律賓馬科斯的路子,壓制民眾的權利和企業的權利,與鄧小平的市場化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馳的”。

經過這幾年的反腐,大家對中國內地權貴階層的龐大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中紀委官員7月29日提供了兩個關鍵數據,從十八大至今年6月為時間節點,一個是收繳的官員違紀所得,“除了將涉嫌犯罪所得的款物移交司法機關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之外,還收繳了201億元的違紀所得”;一個是挽回的經濟損失,“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在查處腐敗案件的同時,已經有效挽回經濟損失387億元,這個數字還在不斷的更新”,合計588億元。這當然不是全部,這些官員也並非大權貴。

中國的市場經濟沒有法治駕馭,如叢林一般野蠻生長,權貴占據資產、財富的各種手段一再讓人刷新三觀。

今年經濟形勢不佳,情況更像一點就著的幹草垛,股市下跌不止,財富外流、經濟下滑導致人民幣彙率不穩,央行公布的外彙儲備與外彙占款數據讓人憂慮不止,潛在恐慌情緒上升,一點火星就能燃起大火。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心理也在發生巨大變化,人們一方面擔心經濟下行自己多年積累的財富被擠壓成幹面包,這在股市某些角落已經發生,另一方面又對能夠賺輕松錢的權貴充滿了憤怒,大部分人忍受著實體經濟下行的壓力,連工作都很難保障,當他們看到有些人可以輕松地獲取租金,當然會怒火中燒。憂慮和憤怒席卷社會時,各種極左口號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眼球。

金融與資本時代,貧富差距擴大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全球如此,否則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不會在全球如此紅火,從美國演講到中國,到處受到歡迎,或者爭議。

去年10月,聯儲局消費者金融調查竟然顯示,美國低下層家庭的財富只占2013年美國整體財富的1%,最富有的5%美國人享有整體財富的63%。今年9月初,哈佛商學院公布對其畢業生的調查報告《共享繁榮的挑戰》,總體認為金融危機後美國企業一直在恢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但貧富差距構成很大威脅,而且威脅越來越大。對於美國的全球競爭力來說,解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重要性高於推動整體經濟增長。受訪者預計未來10年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將獲得國家收入增長的41%,他們希望該比例更接近16%。

美國鍍金時代不少豪門被戰爭消解,同樣財閥橫行的日本,在戰後通過新的土地改革使社會財富更加均衡,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獲得了成功,二戰後普遍繁榮是更好的黃金時代,而不是鍍金時代。但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又一個鍍金周期開始了。

社會不穩反過來影響富裕階層。據Blommberg報導,去年6月,李嘉誠在自己一手創建的汕頭大學,對學生演講時表示,晚上有難以入眠的問題,因擔心貧富差距和信任減弱的問題如果放任不管,恐將成為“新常態”。他呼籲港府推出新刺激以促成有活力、富彈性的重新分配政策,同時呼籲在資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以科技和創新能增加選擇。政府需要帶領變革,並注入教育體系“強烈的解放靈藥劑量”。恐慌李嘉誠的憂慮加深,而不是在縮小。

在轉型的關鍵階段,利益的重新分配刀光劍影,但威脅從來不是個好辦法,用新權力不認老權力的賬的邏輯,對豪門進行威脅是荒謬的,並且不可能見效。威脅已經不妥當,威脅一個自己威脅不到的人,更是非理性的恐懼心理的反應。

再憤怒,堅持底線,理智地壯大中產收入階層,對於一個社會也罷,階層也罷,都是長遠發展的基礎。艱巨的改革從來不是革命性的,是從根本上改良。樂觀的預期是改良成功,法治進步,悲觀的預期是,財富生於權貴毀於社會大崩潰,豪門化問題通過曆史的疊代才能得到解決。這是最可怕的曆史循環悲劇。

同為小經濟體,香港與新加坡,乃至日本的財富分布結構,亦大為不同。

香港四十大家族占據全港三分之二的財富,集中程度非常嚇人。而新加坡則並沒有產生特別大的富豪,亦無此集中財富。日本更是如此,甚至日本的富豪密度,都不及中國大陸。

以日本為例,一度財閥和門閥制度流行的日本,50年代在美國的幫助下,進行了社會改革,以天皇走下神壇為標志,日本以立法的形式,限制豪強大族,同時,對於財閥進行了限制,一些大財閥被迫拆分。掃除社會和經濟領域的壟斷勢力之後,日本正式進入大眾時代,迸發出強大的創造力。任何人,只有有足夠的才智和努力,都可以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在同時起步的國家和地區隊列中,香港貌似原地踏步了十餘年,當人們期待它起步走的時候,結果,它卻最後變成向後轉了。

2003年,時任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率領82人的“商界知名人士訪京團”來到中南海。在這82人中,富豪有40人,其餘42人是家眷,比富豪還多,而在這42人中,很多是這些富豪的公子。如李嘉誠就帶他的兩個兒子李澤钜和李澤楷,李兆基帶著長子李家傑,曾憲梓帶著小兒子曾智明。

榮及己身還不夠,還希望把自己的聲望與社會地位傳給家族繼承人,不僅實現財富的世襲,更實現社會地位的世襲,而這種變相世襲,恰恰阻隔了大眾在財富和社會地位方面的上升渠道,造成了香港社會的不平衡。

正是這種社會領域的失衡,導致香港經濟結構出現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不僅造成今日香港經濟低迷,更造成了香港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整體退化。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香港電影產業,自從九七之後,香港的電影就乏善可陳了,變得嚴格的管制,使很多電影失去了風韻,而香港社會的崩潰,使香港電影失去了根基與活力,那種草根性的情懷,大眾性的娛樂,兼容並包的氣度,是建立在平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失去了這兩點,也就是去了活力之源。

在未來,香港經濟要走出困局,其根本道路,亦在於再造大眾社會,重塑平民精神,而非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努力。

中英談判到回歸前的十餘年,香港的富豪階層也許並非主觀上希望成為豪族,但是,“港人治港”的政策,客觀上造就了豪族,而在回歸之後,這種勢力則更是有增無減,甚至,成為豪族,已經開始成為很多香港上層社會人士主動的追求。

其實,李嘉誠只不過是一介小商人,有何能量影響香江?能操控香港萬民福祉與未來者,國家此前的治港思路滯後於現實發展,方才導致香港困局。未來需要改變思路,進一步造福香港萬民。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