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引發熱議

更新時間:2016-08-29 11:26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96481

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引發熱議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其“低門檻、高收益”的特點吸引著很多90後理財小白進入這個市場。然而,頻頻發生的互金平台跑路、違約等亂象,也讓年輕投資者認識到其中的風險,回歸優質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強制儲蓄和投資。記者了解到,近來,赴港買保險和定投基金,逐漸成為90後理財新思路。

“身邊不少同齡人都熱衷去香港買保險,我們對比了國內的同類產品,覺得香港保險在保額、退保條款、返還收益上有相對優勢,所以也給自己和妻子各買了一份。”家在深圳、剛工作兩年的陳軒(化名)告訴記者。

他說,最初產生購買香港保險的起因是妻子的同事在單位體檢中查出重病,治療花銷巨大。由於該同事之前並未購買任何商業保險,因此自己需要承擔很大一筆費用。“我們決定買重疾保險後,對比了國內和香港的同類型產品,發現國內重疾保險基本是消費型,即投保者在投保期限內未發生保險范圍內的重疾情況,則投保額歸屬保險公司;少部分有返還型,即投保者在投保期限內未發生保險范圍內的重疾情況,保險公司會在指定的時間返還本息的產品,需要在保單到期之後才能返還保費,收益很小,且中途不能退保。”相比之下,他所了解的香港同類型保險基本為返還型、可中途退保、理賠情況更寬泛、未發生理賠情況下投資收益高等優勢。

“我們在深圳,去香港投保便利,每年交一筆保費就當定投了,並且我們購買的保險是以美元結算,現在人民幣存在貶值壓力,這樣做可以對沖彙率風險。”他說。

陳軒的例子並非個例,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赴香港購買保險,不僅是為自己購買一份安心保障,也作為一種投資方式。以陳軒購買的產品為例,他每年為自己繳納保費2250美元,繳納20年,共4.5萬美元,對應的初始投保金額是10萬美元,前十年附送35%保額,即13.5萬美元,保費固定,保額(賠付的錢)隨年紀增長而增加,如65歲時保額增長至24.8萬美元,75歲時增長至40.2萬美元,如果平平安安,可取錢作為退休費用,如65歲可取出16.4萬美元,75歲可取出29.5萬美元,而總保費只投入4.5萬美元。

公開數據顯示,2010年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收入占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僅為7.5%,而2015年該比重上升至24.2%,助推香港保險全年保費收入達到1313億港元,同比上升15.1%。2016年以來,這一數字繼續增長,一季度內地居民赴港購買個人壽險新單保費達到132億港元,相當於2013年全年水平,與2015年全年的316億港元相比,占到41%。

業內人士分析,過去更多是中產人士購買保險,現在年輕人的保障意識和強制儲蓄意識越來越強,而香港保險的優勢不僅在於種類多、保費相對便宜,另外由於保險機構可投資的標的范圍更廣、渠道更多,因此提供的保費收益更高。同時,為投保人提供一種門檻更低的對沖彙率風險的辦法。

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引發熱議

新基民小李,在聽完台灣“定投教母”蕭碧燕在嘉實基金(博客,微博)組織的幾場全國巡講後,便堅信定投基金能夠幫他將擇時的風險降到最低。

“剛進入基金市場,沒什么投資經驗,在挑選基金方面可以通過一些基金材料、曆史業績、銀行客戶經理推薦進行選擇,但擇時是大難題,老基民都沒法做好。聽完嘉實的講座,覺得定投對基民尤其是新基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他說。

蕭碧燕表示,定投重點在扣完一整個景氣循環(指經濟景氣狀況呈周期性循環變動的情況),即高點扣了、低點也扣了,這樣可以有效平均成本,進而獲利,因此定投在台灣被稱為“傻瓜投資術”。小李回憶其在全國巡講中曾提到,定投操作時的重要的原則是“止盈不止損”,遇到虧損“就此打住”的策略注定失敗,定投的精神是平均成本,低點買進才能攤平效果,最終等待“定投微笑曲線”的到來。

泰達宏利基金投資總監王彥傑表示,兩類投資者適合關注基金定投:一是因為時間、能力等因素無法做出獨立擇時判斷的投資者;二是對於資金有較為長期規劃的投資者。他建議投資者選擇“高股息、低波動”的基金參與定投,通過觀察一只基金長期的風險調整、回報率、淨值波動率來判斷其是否適合作為定投對象。“長期投資需要重點考察標的的回報率、波動率,比如一只基金先漲10%、後跌10%,跟另外一只基金先漲30%、後跌30%,直覺看差不多,但其實差別很大,經過5輪循環之後,它的回報率相差近40%。因此,借鑒國際經驗,一般高股息、波動率小的基金比較適合做長期定投,這類基金容易積累複利,而大漲大跌的基金易侵蝕投資者的獲利。”從技巧性層面,他建議投資者選擇成長性的量化基金。

“定投最大的好處在於讓我的理財變得有計劃、有強制性,獲得的收益有一定預期性。”小李稱,“投資新手要避免的是貪多求大,沒有交易紀律,而定投可以幫我克服這些問題。”

陳軒也提到,盡管內地投資者赴港買保險越來越火,但90後投資者應該抱著理性投資心態,對於購買香港保險的優劣勢有清晰的了解,要知道其中的一些誤區,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例如,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在香港簽約的保單適用香港地區法律,若發生糾紛按香港地區法律進行維權訴訟;香港保單以美元或港幣購買、結算,彙率的變動是把雙刃劍;香港保險只能在香港境內購買,內地代理均為非法,算上來回香港的路費,購買多大保額的保單才真正劃算,這些都是需要投資者行動前考慮清楚的。避免盲目從眾,是我們在實際投保中總結的經驗。”陳軒稱。

英國保誠保險公司理財顧問李女士表示,內地人赴港購買保險,是以赴港自由行啟動為節點,此後保單數量逐年猛增。如今市場依舊火熱,即使香港取消內地投資移民,深圳居民赴港改為一周一行,都沒影響內地赴港買保單的熱情。

“4年前,內地人在我客戶中的比例大概是10%,現在能占到30%-40%,為了更好地跟客戶溝通,我跟我的同事都開始努力學說普通話,也經常跟內地的客戶在微信上互動。”李女士說。

一個突出現象是,除了為數眾多的白領,內地富人也青睞香港保單。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到香港買保險的富人,一方面是看中香港保單性價比高功能齊全,比如生意人通常喜歡買高保額分紅型壽險;另一方面是為了配置美元或港元資產,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出國留學或海外置業方便,另外把錢放在香港保險公司,私密性也好。

“費用低、保險范圍多、全球理賠”成為香港保險的宣傳語,但是在跟風購買香港的同時,請冷靜思考一下,你是真的需要嗎?

(一)法律風險

按照我國現行的保險監管政策,香港保險業務員和保險經紀人均不可在內地直接銷售香港保險。宣稱與香港保險經紀公司或保險公司有合作關系的內地公司或個人,他們所開展的業務尚屬兩邊法律監控缺失的灰色地帶。

(二)前期成本高

如果在香港銀行開設了賬戶,要激活銀行卡真是麻煩,好不容易打電話激活了,往銀行卡裏存錢,要兌換成美元或港元,手續費自然是不低的,不過每家銀行有差異。用現金繳費,保險公司一次最多收取10

萬港幣或相當於10

萬港幣的美金,超出部分需本人到香港銀行繳費;通過境外刷卡付費,香港保險公司沒有具體規定。在簽下保單後,應及時與保險公司聯系,確認保單是否生效。交保費時,如果不是通過銀行轉賬,應與保險公司確認,保費是否到賬。也就是從購買簽字到確認保單生效的過程是十分麻煩的,也很耗時間。

(三)要提前預約

投保人在確定要買哪類保險之後,要提前一兩天跟香港的保險公司預約。當投保人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備齊全,資料通過了認證、審核後才能投保,換句話說,資料沒准備齊,體檢通不過,那就白跑一趟了。

(四)體檢嚴格

香港保險要求體檢的,體檢項目也比內地多,而且某些項目的體檢很多醫院都無法做檢查,要么去香港體檢,要么就去內地昂貴醫院吧,以我姐夫的體檢為例,體檢項目中要讓他查尿液中尼古丁的含量(即是否吸煙),三級甲等的體檢科都咨詢了,都無法做,最後只有昂貴醫院能做,檢查該項就花了3千多,最後香港保險公司還不給報銷。

(五)彙率風險

彙率風險,將伴隨著保單繳費期及受益期長期存在。香港保單通常以港幣或美元計價,在10

年或20年的繳費期中,人民幣對美元彙率走勢如何,港幣會不會改變聯系彙率制度一直存在不確定性風險。

(六)理賠風險

香港醫療險,一方面出險後的理賠手續較繁瑣,另一方面涉及兩地對醫療診斷、憑證的互認。大陸居民購買香港保險,若選擇在大陸就醫,只有就醫於香港保險公司指定的醫院才能獲賠。若在此范圍外就醫,那就得自費。由於境內外醫療判斷標准存在差異,因此可能出現賠付困難。香港的醫療保險中區分普通病房,私家病房,半私家病房,且以物理治療偏多,而國內主要是以藥費為主的治療,分社保用藥和非社保用藥。

(七)合同保護風險

赴港投保,是與當地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如果沒有特別約定,此類保單適用海外保險公司營業所在地港澳地區的法律,其權益受香港當地法律的支持,但不受內地法律的保護。當發生糾紛時,內地投保人可以向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申請,如果協調無果,必須在香港找律師打官司,香港地區的律師等費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糾紛或訴訟狀態,花費可能會比較驚人,需要投保人承擔經濟費用和時間損失。

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引發熱議

保險作為一個重要的資產配置工具,其本身具有風險防范、現金流管理、財富保全和增值、資產定向傳承等綜合功能。保險這一金融工具自誕生以來,從來不是用於規避監管、轉移財富而被異化的產物。

內地和香港保險作為資產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如果內地居民長期居住在大陸,本身並不具有強烈的海外配置需求的,作為財富保全和傳承的工具,內地保險配置無法缺少。如果部分內地居民需要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規避風險,或在海外已有部分資產配置的,購買香港保單亦是不可缺少的資產組合途徑。

從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的角度而言,最大的風險絕不是哪種資產選擇的對與錯,以及進場的時間好與壞,真正的風險恰恰是過度集中帶來的風險。任何一項工具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集合所有的優點,所以內地和香港的保險配置並不沖突,不應迷信香港保險,也不要過度輕視內地保險,以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才能為客戶提供最好的財富管理方案。

根據人民網、鳳凰理財、中國證券報、理財吧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