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香港 >

城市群改革創新香港應抓住機遇

更新時間:2017-04-18 12:24來源:網絡作者:@tubie777人氣:518813

城市群改革創新香港應抓住機遇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意味着議論多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設想,已經放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層面。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包括廣東省的九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人口超過6600萬,經濟規模超過1.3萬億美元,極有潛力成為具備最高競爭力的灣區城市群。

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參與大灣區發展的工作,行政長官梁振英明日將率團到訪大灣區六個城市,考察當地的城市發展、定位、物流及基建。《大公報》記者近日就大灣區發展訪問了多位專家學者,展望「九市兩區」各自的規劃及定位。有學者明確指出,開放是大灣區的典型特徵,而區內的協同發展必須要有高層次的規劃協調和更多政策支持。

港應珍惜機遇 發揮領導地位

今年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引發了香港各界熱議。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具現實意義,香港應珍惜「國家預留座位」的機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早前亦表示,國家希望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發揮領導地位,帶領大灣區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大灣區亦可提升香港的發展空間,為港人締造更多機會。

梁振英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全都是本港重要合作夥伴,去年廣東與香港在金融、法律、會計、建築等現代服務業的貿易,較前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而現代服務業正符合本港發展需要及策略,所以很重視與這些城市的合作。他期望今屆政府可以趕及六月底前,就大灣區的規劃工作向國家發改委提交建議。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上與國家發改委有對口溝通的譚志源說,發改委希望將大灣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由香港做龍頭,發揮香港在國際化、制度、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帶領區內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同時提升香港的發展空間。譚志源認為,在大灣區規劃之下,本港需要跟其他九個內地城市和澳門特區,達至「錯位發展」,發揮不同功能,避免惡性競爭。

城市群改革創新香港應抓住機遇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香港要發展經濟,除了要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亦要融入大灣區發展計劃。他指,基建方面,若高鐵能夠實施「一地兩檢」,將有助粵港澳三地無縫對接,構建「一小時生活圈」,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達至互利共贏。

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形容,大灣區發展是「百年一遇的機遇」。

江門三個千億大計擔「中衛」角色

近十年來廣東陸續提出了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戰略、珠江│西江經濟帶、珠西戰略等發展思路,在這些戰略當中江門的角色都不可或缺。江門市長鄧偉根表示,瞄準粵港澳大灣區的「世界級」格局,江門定位為溝通粵西與珠三角一「傳」一「接」的「中衛」角色,啟動實施工業投資、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城市建設投資「三個千億計劃」,確保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珠江西岸將有一個點來支撐其今後更長遠的發展。

江門位於珠三角西翼,東鄰中山、珠海,西連陽江,北接廣州、佛山、肇慶、雲浮,南瀕南海,二○一六年全市GDP達二千四百億元,常住人口四百五十四點四萬。未來,珠三角的發展將從珠江東岸轉向西岸,粵西縱深發展可以一直聯通大西南,而江門恰好處在珠西門戶的節點上。鄧偉根認為,江門可抓住大灣區建設機遇,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鐵等發力,實現與周邊城市的便捷交通。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廣東省政府批准成立廣東大廣海灣經濟區,它是廣東目前最大的經濟區,其規劃館是本次走訪的一個考察點。先進裝備製造業是廣東大廣海灣經濟區建設的使命,鄧偉根表示,目前裝備製造和智能製造在珠西都有布局,在重大的產業集群、重大龍頭企業和項目布局上,今後一段時間將致力推動。

惠州定位「綠色城市」拓生態遊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不缺製造城,不缺創新城,惟有惠州的新定位瞄準「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以其臨港、近海,靠近深圳,擁有山河海湖資源的優勢,要成為大灣區城市群裏的生態擔當。而「三線(廈深、京九、廣汕高鐵)九站」的高鐵布局稱霸廣東,亦助推惠州進一步融入大灣區核心區。

「惠州整座城市都透着宜居的氣息。」香港影星何家勁十年前便開始到惠州生活,近年更攜香港好友投資超一億元打造健康養生產業基地「勁家莊」,至今累計接待遊客逾七十萬人次,到今年初更晉身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他說,目前正啟動景區優化工程,包括建設有機蔬果的玻璃房、糧食種植示範基地等,皆因他看好這裏優質的生態環境。

至於惠州定位「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其底氣亦源於其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境內海拔逾一千米的山多達十三座,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三四,在珠三角僅次於肇慶。東江、西枝江穿城而過,大小湖泊、水庫一百三十多個,海域面積四千五百二十平方公里,居珠三角前列。廣東省近岸海水水質最優,空氣質量長期穩居珠三角首位,成為廣東省地級市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城市群改革創新香港應抓住機遇

佛山推動製造業向「智造」轉型

作為廣東第三大經濟體和中國最重要的製造業城市之一,佛山近年實施「機器換人」戰略,並以「互聯網+」的路徑推動製造業向「智造」轉型。今次梁振英一行將走訪佛山的利迅達公司,便是研發和生產拋光打磨機器人的領跑者。佛山市政府表示,將以廣佛同城優勢參與大灣區核心區建設,其中佛山突出打造製造業創新中心;而連續多年穩居中國市轄區綜合實力「百強」榜首的順德區,則打造大灣區「高端製造業創新龍頭城市」。

作為一座建構在製造業「磐石」之上的城市,「如何革新製造」是佛山轉型首要課題,而「機器換人」戰略引領當地傳統製造變身智能製造。而今,佛山湧現出利迅達、嘉騰等一批從事機器人研發和生產企業新秀。其中,利迅達機器人近年以年均百分之四百增速成長為「隱形冠軍」。

順德區政府透露,正積極參與大灣區核心區建設,將順德建成大灣區「高端製造業創新龍頭城市」。而南海區目前正啟動「全球創客新都市」建設,以全面融入大灣區城市群,打造成為全球創新資源與珠三角製造業全方位合作的對接站,打造成為新經濟的典範。

珠海拓展橋頭堡與創新高地

相比珠三角其他八市,年底具備通車條件的港珠澳橋讓珠海擁有獨一無二區位優勢,成為全國唯一與港澳陸地相連的灣區城市。目前珠海已明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與創新高地,探索在橫琴自貿區設立「珠港澳創新試驗區」,開闢「港澳市場及創新資源+珠海空間與平台」的合作路徑,使珠海成為國際創新資源進入內地的「中轉站」。

「我們拎包便入駐了橫琴創業谷,不僅可免租一年,還可申請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享受百分之十五個稅優惠……」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的「八五後」澳門青年歐嘉昌,在創業谷拋出橄欖枝後,他憑藉餐飲O2O平台「開店貓」,成為首批入谷項目。截至今年二月,有一百七十五個創業項目入駐,港澳台團隊佔近百分之八十;澳門政府扶持青年創新創業的部分政策也已延伸至創業谷。

橫琴自貿區對標世界銀行評價體系,借鑒香港的營商環境改革措施,已逐步推廣到珠海全市。珠海市商務局透露,從自貿區複製的十九項改革創新經驗目前已在珠海落地,包括港商等外商投資程序簡化從十個工作日縮短至兩三天,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受理時間最多縮短百分之八十。

城市群改革創新香港應抓住機遇

肇慶錯位發展冀成「西部通道」

肇慶,位於粵港澳大灣區西北部城市,西部與廣西交接,東部四會等城市與佛山接壤。肇慶市政府方面表示,廣東將肇慶定位為珠三角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未來把握納入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機遇,大力實施「東融西聯」戰略。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解讀稱,肇慶既有珠三角的區位交通優勢,又有粵東西北的成本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錯位發展中,肇慶可定位為灣區通往大西南以及東盟的「西部通道」。

去年肇慶GDP超二千零八十四億元,在珠三角九市中居末位。但珠三角先發地區土地開發強度普遍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而肇慶僅為百分之六點五,是當前最具潛力和承載力的城市。此外,肇慶常住人口近四百零六萬人,面積佔珠三角四分之一,其森林面積覆蓋率也為珠三角之首,堪稱「天然氧吧」。保持青山綠水的肇慶,去年GDP總量也已追上英國工業城市利物浦。彭澎建議,儘管肇慶承接產業轉移空間大,但首要保護好原有生態環境。

彭澎表示,肇慶處在珠三角連接大西南的關鍵節點,還有廣闊的地域空間,是粵港澳大灣區拓展大西南腹地的重要戰略支點。作為「西部通道」的肇慶,也提出加快打造區域性鐵路樞紐,融入廣佛肇半小時交通圈,打通對接大灣區的南下快速通道。目前,肇慶已有廣佛肇城軌一小時直通廣州市,高速公路四十五分鐘可以到達白雲機場,西江黃金水道最大通航能力達到五千噸級。

澳門藉合作推經濟多元化

澳門各界紛紛認為,澳門在參與大灣區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進一步突出「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作用,亦需三地合作,考慮如何推動經濟多元。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撰文指出,未來隨着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深中通道、廣深港高鐵等項目相繼落成,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將有機會進一步對接。屆時,三地除了在商貿持續緊密合作外,還可通過完善交通基建設施的對接聯通,增加人、貨的通關便利,打造「一小時交通圈」、「優質生活圈」,合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

澳門學者同盟副會長鄭國強認為,大灣區內有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區內有三個獨立關稅區政制不一,法律制度不一,行政難以統合,交通、生態等問題還要解決,令粵港澳大灣區整合難度較大。但正是這種多樣性,多元化,提供了和世界接軌,提供體制改革所不可缺少的包容性、創新性的養分。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須以市場為主要動力,政府起推動作用,通過高層次的規劃委員會協調和更多政策支持。

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陳家良表示,隨着大灣區提出,及年底港珠澳橋有望開通,變得更重要。無論是同城化或區域合作,他建議當局應先着力提高自身的管治水平,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並擅用自身的天然優勢,才能在競爭中取得有利位置。

東莞「國際製造中心」大變身

「世界工廠」東莞,作為香港工業北移的重要承載地,港人對其並不陌生。隨着當地產業轉型升級,東莞已經不再是當初僅以貼牌加工為主的製造業小城。去年,東莞出產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手機、擁有年產值數百億元的智能裝備製造業。論經濟發展,東莞二○一六年GDP總量近六千八百二十八億元,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四。如今,在面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時,東莞市政府提出「國際製造中心」的定位。

至於「國際製造中心」將要如何在大灣區中立足,東莞市政府提出目標稱,將加快推進交通一體化、產業市場化、環境國際化,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製造中心,進一步強化城市的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功能、擴大開放合作的示範功能和現代優質生活的服務功能,形成與香港、廣州、深圳更高水平協同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東莞定位「國際製造中心」有其優勢。學者認為,大灣區十一個城市層次不同,東莞製造產業的優勢,讓其擁可分別聯動其他十個城市的能力。東莞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製造能力發達,其外向經濟優勢可與佛山內源經濟互補,製造能力在向惠州、江門等地輻射。

廣東省政府特聘參事陳鴻宇認為,在大灣區中,東莞可以製造深圳設計的智能產品,收廣州發來的單,對接灣區高校科研和人才資源;部分產能可以向惠州、江門等地轉移;在佛山不夠強勢的外向經濟上錯位發展;香港的金融還可以引入東莞,幫助企業產值「倍增」。

中山六年投千億布局路網

市內有康華路、長江路、博愛路改造工程,對外有深中通道、廣中江高速、「城軌變高鐵」的加速推進……每一個到中山的人,都感受到當地全新修路時代的來臨。在「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後,中山提出承接珠江東、西兩岸區域性交通樞紐的建設目標,目前中山計劃在六年時間投入一千四百億元布局交通版圖,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中山市位於珠三角中南部,珠江口西岸。一直以來,中山具有地處珠江口西岸地理中心的先天優勢,但由於過去沒有與東岸的直連通道,反而被「邊緣化」。深中通道的建設,將徹底扭轉了這一局面。

深中通道正是此次行政長官梁振英大灣區走訪的一個考察點。按市政府之間的直線距離來算,中山距離珠海三十公里,距離澳門四十公里,距離廣州和深圳七十公里,距離香港八十公里│這是珠江口西岸地理中心。深中通道貫通後,中山地理優勢激活,該市成為珠三角城市群中貫通南北、承東啟西的角色,其作為珠江口門戶城市和交通橋頭堡的地位得以確立。

不僅如此,放在自貿區的版圖來看,中山還將成為珠江兩岸三大國家級新區(自貿區)銜接和轉換的重要節點,成為未來廣東最開放和最活躍區域的地理中心之一。因深中通道建設的利好消息,深中兩市的產業對接,已經開始布局。在二○一六年的中山招商引資洽談會上,來自深圳的境內市外項目達十八個,總投資額達九十九點七一億元,佔境內市外項目投資額的三成以上。

廣州打造三大國際戰略樞紐

改革開放至今,香港一直是跨國資本進入廣州和廣州企業走向世界的橋樑。國家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為廣州與港澳合作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和廣闊空間。目前,廣州正重點打造建設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而南沙自貿試驗片區作為深化穗港合作的重要平台,正加快建設廣州南沙新區城市副中心,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核心門戶城市。

作為廣東省省會,廣州地處中國大陸南方。二○一六年廣州GDP達一萬九千六百億元,常住人口超一千四百零四萬。在「十三五」規劃中,廣州提出「空港、海港、鐵路港、信息港等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完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的集聚輻射能力顯著提升」、「三大戰略樞紐城市布局更趨優化」的發展目標。

當下,廣州大力推進國際航運、航空和科技創新樞紐建設,綜合樞紐功能不斷增強。廣州將修建八座火車站,其中高鐵南站將成為九省門戶;明年二月九日,白雲機場擴建工程完畢,未來旅客吞吐量數以億計;而小米、阿里、騰訊、復星、科大訊飛的落戶,讓琶洲成為新的創新基地,且廣州在互聯網、生物製藥、新材料、工業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等新興產業領域已形成了強大的實力。

深圳協同構建創新生態鏈

作為深圳「粵港澳大灣區」最早提出者之一,深圳行政學院副院長譚剛教授對「粵港澳大灣區」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喜見其成,樂觀其行」。早於二○一四年,譚剛就曾向廣東省政協提交關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提案。近年來,深圳各方面,也一直致力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他認為,當前,深圳應當從最初的規劃倡導者轉變為引領者,利用特區發展的經驗,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輻射成為整個灣區的優勢;深圳可利用前海、河套等平台,與香港攜手開拓更大優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

譚剛指出,大灣區中幾個核心城市各有特色,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廣州是華南商貿中心,深圳則是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深圳的定位是打造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未來深圳在自身發展同時,還應在灣區內協同構建創新生態鏈。

譚剛表示,開放是大灣區的典型特徵,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框架下,深圳還應當如何思考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包括在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中,與香港攜手,找到新的合作內容。他指出,粵港合作發展數十年,兩地關係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已完全不同,尤其是深港之間,當時香港的產業轉移也面臨轉移的問題,不存在體制障礙,也樂於參與內地推動深圳特區的發展,合作效果很好。但現在兩地經濟的差距迅速縮小,深圳的優勢進一步顯現,尤其在創新產業方面,遠遠走在內地前面,甚至超越了香港同等水平,合作的驅動力量,很難單靠香港的產業轉移。當前兩地急需尋找新的合作目標和方向。

來源:大公網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何為證據?揭露香港亂像的幕後黑手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