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一帶一路 > 走出去 >

中國-中東歐“16+1”的合作被視為雙方的“重新發現”

更新時間:2018-01-21 11:33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706782

中國-中東歐“16+1”的合作被視為雙方的“重新發現”

匯豐日前宣佈,在波蘭設立“中國企業海外服務部”,以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地區間的貿易與投資往來。該服務部設於波蘭首都華沙,將輻射周邊的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一帶一路”主要沿線國家,協助中資和當地企業開拓經貿合作商機。

至此,匯豐中企服務部已遍及全球24個主要國家和地區,能夠為六大洲的40多個市場提供支持。據介紹,自2012年正式設立以來,“中國企業海外服務部”已成為匯豐促進中資企業跨境業務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包括支持“一帶一路”的相關業務以及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目前,匯豐參與的“一帶一路”項目有將近100個。

匯豐波蘭首席執行官邁克爾·羅澤克表示,作為中東歐地區的主要經濟體,波蘭是“一帶一路”的主要沿線國家,也是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之一。波蘭國內市場富有潛力、與歐盟聯系緊密。近年來,匯豐留意到中東歐與中國的經貿走廊日益活躍。與傳統上從中國進口產品為主不同,現在的中東歐企業更希望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口更多產品。同時,中國企業對波蘭及整個中東歐地區的投資意願也在不斷增強。

據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報道,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希望匈牙利能在本次會晤中與中國簽訂11項雙邊協議。協議將主要涉及中國的銀行貸款,它們將被用於升級匈牙利和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之間的鐵路線——這也將有助於從中國運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商品更加迅速地運送到中歐。

報道稱,匈牙利估計這一升級計劃在本國境內的成本共計21億美元。“在本地區,我們更多地把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主要角色視作機遇,而不是威脅。”匈牙利外長彼得·西亞爾托在會晤開始前強調說。

另據法國《費加羅報》刊登題為《北京將其“新絲綢之路”伸向東歐》的文章稱,中國一步步有序地加強其在中歐和東歐的地位和影響。中國總理李克強27日在佈達佩斯成為明星嘉賓。

文章稱,中國再一次表示准備拿出巨資。李克強解釋說,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將向中東歐國家提供20億等值歐元開發性金融合作貸款,同時還向該地區提供10億美元的投資款項。

選定佈達佩斯舉辦此次會晤絕非偶然。歐爾班總理領導下的匈牙利無疑是向中國投資開放度最大的歐洲國家,而且也最反對歐盟、法國和德國試圖控制這些投資的做法。

為了推進這一宏偉藍圖,中國在結網,不僅僅動用數十億資金,而且還在外交官們所稱的“軟實力”范圍內不斷施展影響。

“連接中國和歐洲的橋梁”“中歐之間的紐帶”“歐洲東大門”……一個個形容中東歐國家的詞彙顯示出這一地區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6+1合作”)的現實意義。

分析人士指出,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助力之下,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2012年,在波蘭華沙舉行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16+1合作”啟動。五年來,“16+1合作”成果斐然。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務實合作正呈現加速發展之勢。

在波蘭,福建鴻博集團在奧波萊省投資1億美元建設的LED燈具工廠已經投入使用;在捷克,中捷中醫中心自設立以來就受到當地民眾歡迎,預約看病的人已經排到半年以後;在塞爾維亞,中國承建的E763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接近收尾,預計年底即可完工……

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一帶一路”建設拓寬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投資合作之路,也拓寬了人文交流之路和友誼之路,提升了“16+1合作”的整體水平。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在中國與外部世界貿易整體下滑、對歐洲貿易總額下降的情況下,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總額較2015年實現增長,增幅9.5%。

不少專家認為,“16+1合作”已經逐漸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標杆”,同時也成為中歐合作的亮點。

“一帶一路”建設契合中東歐國家的實際需求,有力推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發展,給民眾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說,“一帶一路”建設能夠提升“16+1合作”的層次和意義,對於中國和歐盟而言是雙贏舉措。

2012年,中國機械設備制造商廣西柳工收購波蘭HSW公司工程機械業務單元,改變了後者連年虧損瀕臨破產的狀況,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收購後成立的柳工銳斯塔公司在過去4年累計為波蘭貢獻各種稅費約合4.5億元人民幣。

2016年,中國河鋼集團收購了曾被譽為“塞爾維亞的驕傲”的斯梅代雷沃鋼鐵廠,連續虧損7年的鋼廠在8個月後便實現全面盈利。

捷克總統澤曼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說,在“16+1合作”這個針對中東歐國家的平台上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將給這一地區帶來更多機會。

塞爾維亞議長戈伊科維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塞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反對與中國合作,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都持積極態度。

“16+1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16+1合作”重大跨國互聯互通旗艦項目——匈塞鐵路在中匈塞三方共同推動下,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目前正在全力推進以實現早日開工。

塞爾維亞國際問題專家日瓦丁·約萬諾維奇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塞中兩國的合作一定會繼續擴大,並會在基礎設施、工業、食品加工和其他行業迎來新的合作。”

在羅馬尼亞,中國中廣核正就切爾納沃德核電站3、4號機組項目與羅方合作公司商談。這個總投資70多億歐元的項目不僅是羅中兩國之間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合作,也是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之間迄今達成的規模最大的合作項目。

在捷克,中國企業收購了捷克老博客啤酒集團,使這家百年酒廠的傳統釀造工藝得到了保護,未來還有可能通過中歐班列把捷克啤酒送到國內。

捷克總統顧問科胡特說,“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外政策最為顯著的亮點之一,對歐洲和亞洲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析人士指出,在“一帶一路”建設大潮中,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正在共商、共建、共享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繪就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美麗畫卷。

據美聯社報道,中國總理概述了他希望中國與中東歐更緊密地合作,幫助促進本地區繁榮。

報道稱,李克強總理在匈牙利首都舉行的會晤中表示,中國“希望看到一個繁榮穩定的歐洲”。

此次“16+1合作”會晤的主辦國匈牙利的總理歐爾班說:“歐洲本身資源不足。因此我們歡迎這一事實,即作為新的世界經濟秩序的一部分,中國把中東歐視作希望參與其進步和發展的一個地區。”

李克強表示希望從中東歐國家進口更多產品。未來五年,預計中國將進口國外產品八萬億美元以上。

李克強說,中國“希望中東歐國家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上不僅佔一席之地,而且有更大作為”。

報道稱,歐爾班一直熱衷於擴大同亞洲的貿易。

他說:“我們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新形式的全球化,它不把世界區分為老師和學生,而是以互相尊重和共同利益為基礎。”

另據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11月27日刊登題為《中國用“新絲綢之路”擁抱東歐人》的文章稱,中東歐國家出於經濟原因願意向中國靠攏。中東歐地區在貿易上嚴重依賴歐盟內部市場。雖然進入歐洲價值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歐盟東部這些國家的經濟崛起,但從根本上看,在蒸蒸日上的亞洲發掘額外的貿易機會並沒有錯。

文章稱,至少對一些東歐國家政府而言,此次會晤在政治上來得恰逢其時,因為它們能借此發出與佈魯塞爾保持一定距離的信號。近期歐盟東、西部成員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因難民危機和其他沖突加劇。此外,歐爾班等政客認為,中國的投資者不會就法治國家、民主和公民社會問題提出批評。

據瑞士《每日新聞報》網站報道,對於中國在佈達佩斯的表現,佈魯塞爾官方表現平靜。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代麗卡·莫蓋里尼的發言人26日強調,李克強總理同16個中東歐國家的會談與中歐峰會並非競爭關係,而是對後者的補充。“16+1合作”會晤的核心議題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投資基礎設施項目。

報道稱,並不是所有人都反應平靜。德國社民黨政治家、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渲染稱:“中國在東歐的投資隱藏著歐盟分裂加劇的危險。”歐盟必須加大關注流向東歐的資金。

歐洲議會歐洲人民黨黨團主席曼弗雷德·韋伯雖然高度評價了對華合作機遇,但他也提醒說,面對中國“分化”歐盟成員國的嘗試,“歐盟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唯有如此,歐盟在面對日益自信的中國領導層時才有足夠的力量貫徹自己的想法。

莫蓋里尼向佈達佩斯派出一名高級別官員。“我們不是‘16+1’的一部分。”莫蓋里尼的發言人說,但這名高級別官員仍會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會議。他將關注會晤達成的活動是否真正具有互補性並符合歐盟法規。

另據德國《商報》報道,當日在佈達佩斯舉行“16+1合作”會議時,中國涉及的范圍將會遠至歐盟內部。在此次會議上,16個中東歐國家會和中國討論投資問題。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將在佈達佩斯舉行雙邊會晤。歐爾班是中國可信的盟友。在國際上,匈牙利也和希臘那樣越來越經常贊成中國的立場。駐佈達佩斯的歐盟外交官說:“我們充滿懷疑地關注這種趨勢。”

報道稱,德國沒有參加佈達佩斯會議。德國政府也擔心東歐人因為可觀的投資“被中國人收買”。16個與會國有11個歐盟國家。奧地利、瑞士、希臘、白俄羅斯和歐盟委員會作為觀察員出席會議。歐盟層面早已開始討論“一帶一路”倡議是機會還是“危險”。

報道稱,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會專家娜丁·戈德哈特說:“如果中國在其他國家投入那么多資金,它也會保護這些投資。”

國內大多數人對中東歐國家並沒有足夠的認識。實際上,中東歐16國裡,有11個國家已經加入歐盟,且其中5個國家為歐元區國家。

這些中東歐國家自2004年開始陸續加入歐盟,其地區總體名義GDP受益歐盟經濟帶動一度增長迅猛,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達到峰值的16120億美元,此後數年均未超出該值。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企業與資本似乎忘了這片充滿活力的市場。在2010年之前,中國對中東歐16國直接投資存量僅為4.1億美元,中國與中東歐16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也才323億美元。

近年來,中東歐突然大熱,以上兩數值迅速變為17億美元與600億美元。除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外,中東歐地區政治穩定、法制健全、經濟向好基礎卻薄弱、傳統產業頗強等原因,是吸引中資企業投資的主因。

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國企業對16國累計投資從30億美元增長到90多億美元。2012-2016年,中國從中東歐國家進口農產品年均增長13.7%。一批基礎設施標志性項目建成運營。中歐班列累計開通超過6000列,到達中東歐4個國家、8個城市。5年間,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新開6條直航航線,到訪中東歐的中國遊客從28萬人次增加到93萬人次。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企業駐捷克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今年以來,他接待過的各類國內政府與企業來訪團超過300個,幾乎每天都在接受眾人對捷克政經與市場的問詢。捷克、匈牙利、波蘭甚至塞爾維亞的街頭,都能不時見到華人的面孔,或旅遊或經商。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宋黎磊認為,在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和2009年以來歐債危機沖擊下,中東歐國家作為歐盟內部的新興經濟體,與老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增大了,以匈牙利的東向政策為代表,更多的中東歐國家開始尋找歐盟以外的貿易夥伴。故2011年以來的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被視為雙方的“重新發現”。

宋黎磊提示道,事實上,中東歐地區國家眾多,語言、文化、民族、宗教和曆史發展複雜多樣,加上地理位置遙遠,國家差異性較大,中國對轉型後的中東歐國家並不夠了解和熟悉。與此同時,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餘年所取得的成就雖然已使中東歐國家的對華認知發生了較大變化,但部分國家對華仍有疑慮。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是中國和中東歐16國發展雙邊關係的一種新形式,雙方迫切需要在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基礎上發展和提升夥伴關係,增進了解與共識。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指出的,目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雙方貿易額只佔中歐貿易總額的11%,投資存量佔比僅為2%左右,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以波蘭為例,金寧向記者表示,2016年末,中國對歐盟累計投資726.2億美元,平均每個國家投資26.9億美元,盡管波蘭在歐盟成員國中GDP排名第8位,面積和人口排名第6位,但中國對波蘭投資僅為3.7億美元,佔比0.5%。然而同期中國對英國投資176億美元,對荷蘭投資超過200億美元,即便是對同處於中東歐的捷克,中國的投資累計也已有27億美元。“波蘭方面也在反思為何不能吸引中國資本。”金寧認為,雙方關係目前正面臨一個窗口期,或會在兩年內改變,屆時經貿投資會有一次大的爆發。

資本總是最敏感的。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不僅眾多中國實體企業湧入中東歐,中國各大銀行也開始加快在中東歐的佈局,單是在捷克佈拉格,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早已經相繼落腳。

在“16+1”合作峰會上,李克強宣佈,中國-中東歐銀行聯合體正式成立,國家開發銀行將提供20億等值歐元開發性金融合作貸款;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二期已完成設立,募集資金10億美元,將主要投向中東歐。“中方願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與中東歐國家開展力度更大的金融合作,擴大本幣互換、本幣結算規模,支持中東歐國家各類企業到中國發行熊貓債,支持雙方合作項目開展人民幣融資業務。”

金融合作成為深化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關係的加速器。中國人民銀行已與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等國中央銀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2012年,中國政府設立了100億美元的專項優惠貸款及“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用於支持多、雙邊的經貿合作項目。2016年11月,中國-中東歐金融控股公司成立,這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成立的第一家商業性多邊金融機構,其旗下的“中國-中東歐基金”吸引資金規模達100億歐元,計劃撬動項目信貸資金500億歐元。它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經貿合作搭建了金融橋梁。

有了資本的支持,雙向投資與產業園區合作無疑將獲提升。記者注意到,除了投資建廠,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投向產業園區合作模式,如煙台萬華集團在收購匈牙利國內最大的化工企業BorsodChem集團之後,將匈牙利最大的化學品制造產業園——BC工業園也被收至麾下,並改名為中國匈牙利寶思德經貿合作區。該園區已累計完成項目投資15億歐元,擁有工業用地4.2平方千米,入駐15家企業,具有不同投資主體且已開工建設的企業5家,去年正式獲批為國家級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據悉,2013年以來,中國商務部已分別與羅馬尼亞、捷克、波蘭等國有關部門簽署工業園區合作備忘錄。

中東歐盡管充滿了機會,卻並非對所有中資企業都適合。中國駐捷克大使館政務參贊提醒道,中東歐國家體量偏小,企業也以中小企業為主,並購與投資的金額不會很大。金寧認為,這一區域的投資與並購,或更適合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可見,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靈魂。

在中東歐國家,尤其是匈牙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當地人對中文頗感興趣,匈牙利國土面積不大,卻有4家孔子學院,不少中小學均開設中文課,並將漢語列入高考科目。歐洲漢語教學協會副主席葉秋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匈牙利開啟了漢語教學“全貫通”時代。

中東歐地區盡管國家不多,體量也偏小,卻是孔子學院發展頗為突出的區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在中東歐16國已建立29所孔子學院和34個孔子課堂。2016年注冊學員3.7萬餘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1800多場,吸引45萬餘人次參加。2016-2017年,總部連續舉辦兩屆中東歐國家孔子學院來華夏令營,累計邀請16國1451名師生來華訪問。

在500家全球孔子學院中,只有16家是示范孔子學院,中東歐佔了其中兩家,匈牙利羅蘭大學的孔子學院就是其中一家。

葉秋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中東歐孔子學院的教師培訓很大一個特點是,教師都是外國人(中東歐人),而不像在法國、美國等地都是華人做教師,可見當地中文的普及程度。“國內專家過來都傻了,擔心做的講座會不會聽不懂,其實完全沒問題,他們的漢學發展得很好。”葉秋月表示,匈牙利當地漢語言發展非常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佈達佩斯街頭偶遇一個中國旅行團時,一位中國老太太頗新奇地告訴記者,在歐洲各地旅遊時,當地導遊基本上是華人,到了匈牙利,卻是本地人來當導遊,雖然金發碧眼,中文發音卻額外流利准確。也正因有了當地導遊,中國遊客與當地民眾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事實上,匈牙利的漢語言發展有頗深厚的淵源。匈牙利是世界上最早承認並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2015年6月,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實現了中國“向西開放”戰略與匈牙利“向東開放”政策的有機對接。2016年,匈中雙方成立“一帶一路”聯合工作組,成為第一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建立機制化合作的歐洲國家。2017年,歐爾班總理訪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兩國將雙方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此背景下,匈牙利“漢語熱”不斷增溫,孔子學院蓬勃發展。

葉秋月介紹道,匈牙利現有4

所孔子學院和2個孔子課堂。2016年注冊學員3800餘人,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40餘場,吸引10.3萬餘人次參加。匈牙利4所孔子學院各具發展特色,羅蘭大學孔子學院自主編寫漢語教材、培訓本土教師、成功推動漢語考試納入高中畢業考試之一;賽格德大學孔子學院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米什科爾茨大學孔子學院積極服務中資企業;佩奇大學中醫孔子學院開設中醫學分課程,開展高端中醫學術交流。

漢語熱度提升,也讓越來越多匈牙利家庭提前讓孩子接觸漢語,參加一些漢語興趣班,有些匈牙利中小學還開辟了中文課程,並將中文作為第二外語列入考試科目。“學好中文,今後工作會多很多選擇吧。”羅蘭大學學生大衛表示,明顯感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來到匈牙利,或許自己有機會在中資企業工作,在學校裡多學一門語言有備無患。

事實上,隨著中資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設廠,對當地語言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除了依賴孔子學院在沿線各國的設立的教學點外,孔子學院也積極與國內各大學合作,共同培養小語種人才。葉秋月表示,以匈牙利語種為例,此前國內只有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設了這一語種專業,近兩年四川外國語大學和天津外國語大學也開設了該語種。四川外國語大學還與羅蘭大學合作培養“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學生在國內上一年學然後送到匈牙利讀三年。可以預見,今後這些具備兩國語言能力,又有相應素質教育的人才,會非常緊俏。

在政府和企業界共同努力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不斷完善,領域逐漸拓寬,成果日益豐富。中國企業對16國累計投資從2010年的近30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90多億美元,雙方貿易從439億美元增加到587億美元,中國從中東歐國家進口農產品增長超過300%,中歐班列累計開通超過6000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在市場、資源、產業、技術、資金等方面互有優勢。目前雙方貿易額只佔中歐貿易總額的11%,投資存量佔比僅為2%左右,還有很大潛力可挖。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16+1合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中東歐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被稱為曆史性的機會,被視為整個21世紀的項目。

但是與歐盟等西方國家的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走”進中東歐過程中,尚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中東歐國家與歐盟在經濟上高度關聯,面對結構性依賴的經濟格局,作為後來者,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和投資合作,更多需要尋找新的投資增長點來擴大合作。

中東歐經濟發展對歐盟資金依賴較大。歐盟資金主要通過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等5大結構性基金發揮作用,目標在於推動歐洲“統一化”進程並更具競爭力、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根據2002年歐盟哥本哈根首腦會議達成的協議,中東歐國家入盟以後,在2004-2006年間即可獲得農業補貼和扶貧等援助基金共約400億歐元。新成員國入盟初期獲得農業直接補貼的25%,到2006年比率增到35%,2013年時可獲得100%的農業補貼。

此外,在道路、環保、汙水處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新入盟國還可得到相當數量的入盟基金。據統計,在2007-2013年的歐盟預算年度內,中東歐的歐盟成員國接收的歐盟結構性資金佔年均GDP比例在11%-25%之間,為其經濟轉型和發展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歐盟結構性資金的80%撥付給“欠發達”地區(人均GDP在歐盟平均水平75%以下的地區)或者“轉型地區”(人均GDP在歐盟平均水平75%-90%之間的地區),中東歐國家大都符合條件。2007-2013年,中東歐的維謝格拉德四國獲得1390億歐元的歐盟基金,主要投資於基礎設施、環境、中小企業、研究與開發等領域,成為歐盟資金援助的主要受益國。在新一期預算期(2014-2020年)內,歐盟結構性資金的投資總額為3518億歐元,其中“欠發達”地區資金安排近2000億歐元,維謝格拉德四國將獲得1503億歐元的自助。

中東歐與歐盟經貿往來高度一體化。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中東歐國家對歐盟市場的依賴程度較高。中東歐國家的出口導向型、開放型經濟特征明顯,歐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場。如果按照出口歐盟佔

GDP 的比重衡量中東歐 16

國對歐盟市場的依賴性,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以及斯洛文尼亞對歐盟的依存度最高,分別達到73.84%、69.67%、65.9%、55.44%;上述國家出口歐盟佔本國總出口額的比重分別為85.45%、83.69%、81.40%、75.34%。歐盟也是中東歐國家的主要進口來源地,多數國家超過60%的進口來自歐盟市場,其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斯洛伐克的依賴度最高,進口歐盟佔進口總額的比重都超過了80%。據統計,歐元區經濟每增長1%時,中東歐地區就會額外增長1.3%。

中東歐國家來自歐盟的外商投資佔比高。1990-2016年,中東歐國家FDI流入7832.6億美元,2016年底外商直接投資餘額6738.6億美元,佔GDP的比例為48.66%,高於歐盟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其中,來自歐盟成員國的外商投資佔比在80%左右。

自中東歐大部分國家入盟以來,由於地緣以及文化上的接近,加上勞動力成本差距,歐洲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荷蘭和奧地利等紛紛將一些工業生產現轉移至中東歐國家,成為該地區外資的主要來源。從行業分佈看,制造業、金融業、貿易等領域的外商投資佔比較高。以波蘭為例,截止2015年底,波蘭的外商投資主要來自歐盟成員國,投資佔比高達92%,其中來自挪威、德國的投資存量佔比最高,金額分別為333億美元和299億美元,佔比分別為18.15%和16.29%;依次為盧森堡(211億美元)、法國(200億美元)、西班牙(111億美元),前五名投資總額佔比62.89%。伴隨著私有化過程的推進和歐盟等外商投資的進入,中東歐國家很多重點產業或大型企業被西方國家資本控制或主導。根據法國科法斯咨詢公司發佈的《2015年中東歐地區500強企業分析報告》,按營業收入排名的中東歐地區500強企業中,外資持股比例普遍偏高,其中波蘭為57%,捷克為63%,羅馬尼亞為79%。

二是中東歐國家受歐盟制度規則的影響日益廣泛,作為外來者,中國在走進中東歐地區過程中有時會受到歐盟政策的羈絆和當地政策的不確定性因素等影響。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逐步深入,經過多次基本條約的修訂,歐盟的權能不斷擴大,已經從最初的共同體市場領域擴展到政治、社會、共同外交、安全、司法和內務等領域。歐盟在一些特定領域的獨享權能一定程度影響到中東歐國家與第三方之間的投資和貿易合作,其發揮影響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內部市場運作的競爭規則和共同的商業政策。在基礎設施領域,中東歐國家與第三方之間的合作不僅受到歐盟獨享權能的約束,還受到歐盟環境、地區融合等領域內相關指令的約束,在項目設施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歐盟的環境和勞工標准。

在外商投資領域,2017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頒佈了《有關外國投資者對歐盟直接投資的法規草案》,確立了外商直接投資審查框架,是歐盟權能向外商投資領域延展的新動向。根據該框架,歐盟成員國可選擇基於安全或公共秩序等各種原因對外商直接投資進行審查,主要涉及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關鍵原材料的供應安全以及獲取敏感信息的渠道或控制敏感信息的能力。根據《法規草案》,對於“關乎歐盟利益”的投資,歐盟委員會都有權審查並發表意見。

2017年11月13日,針對外商直接投資審查框架,德國經濟委員會向德國參議院作出提議。針對外國在歐盟成員國的直接投資,依據國家法律設立審查措施框架這一提議,德國聯邦參議院原則上持支持態度,但也提出應考慮到外國投資者參與(並購)德國公司的積極影響,認為審查中“涉及歐盟利益”、“安全與公共秩序”等概念的標准還比較模糊,對外商投資的審查不應以妨礙自由資本市場的方式和形式進行,不能造成管控文化和官僚主義的壁壘,否則會削弱歐盟國家的競爭力。盡管該《法規草案》還將進一步完善並須獲得各成員國和歐洲議會的批准方能實施,但當前歐盟部分成員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擔憂已經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

在世界范圍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撬動國家經濟的杠杆,對提升人民消費和生活水平尤為重要。但是不少中東歐國家的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都面臨老化、改造更新問題。根據2017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東歐在基礎設施指標方面明顯比西歐發達地區國家的排名低很多。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需求量大,但世界上通用的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和建設-經營-轉讓模式(BOT)等成熟模式在中東歐地區推廣並不順利,商業性資本介入較少。基礎設施回報率較低、期限長,如果沒有政府立法支持和保障,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和制度創新,就較難吸引更加多元的商業化資金進入。

歐盟對成員國主權債務設有上限,一些國家為基礎設施提供擔保存在困難。比如,新能源電站電力購買協議(PPA)不保電價和上網電量,采取競標上網,導致項目可融資性(投資或商業銀行貸款等)較差。

我們對歐盟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企業招投標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歐盟大型基建資金需求較大,但對於歐洲開發性基金介入的大型基建項目,非歐盟企業不能參與招標,給中國企業直接介入設置了障礙。一些中國企業曲線進入,通過在當地並購或新設建設公司等形式進入招標,但囿於資本實力、承建曆史、技術人才、品牌案例等因素,並不佔優勢,招標成功率低。對於完全私有化運作的項目,理論上中國企業可以介入,但需符合歐盟環境、地區融合等領域內相關指令要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遵循歐盟的環境和勞工標准,中標後的具體操作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中國企業在波蘭A2公路的挫折,背後的原因與歐洲從勞動力到移民標准等一系列制度立法都有關係。

中東歐國家盡管效仿西方建立起了西方式的“三權分立”、“議會民主”、“多黨執政”等政治體制。然而,制度的成熟並非一朝一夕,歐盟也無法左右中東歐的國內政治,無法改變成員國家政治力量的平衡。中東歐各國的政治生態仍處於多黨政治發展的初期階段,政黨發展不夠成熟,尚缺乏長期執政或參政的經驗,政府更迭和公共政策變動頻繁,還出現議而不決和決而不行的局面。另外,一些中東歐國家仍存在灰色經濟、腐敗等現象,法律法規有時難以落實到位,一些政府部門不“會”作為,這些因素都給中國投資帶來影響甚至風險。

盡管中國已同中東歐16個國家建立了協調機制,但中東歐國家國情複雜多樣。目前,中東歐國家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長期逆差,很多產業和產品並不佔優勢,往往容易產生利益分歧。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投資和貿易企業,國有、大型企業較多,而當地的本土企業往往以私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居多,合作中容易形成規模、實力的不對等,容易引起中東歐國家民眾的擔憂。一些國家對外政策轉向了平衡與務實,但過去對華政策的“曆史遺留”依然存在於右翼媒體、非政府組織,甚至政黨政客的觀念中,形成不利於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積極發展的輿論“雜音”。

三是當地投資市場競爭較為激烈。

長期以來,中東歐國家習慣於歐洲複興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開發資金支持,期限長、利率低,但難以滿足中東歐國家的總量需要。以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為例,2007-2013年歐盟結構基金對中東歐地區的投資超過800億歐元,並配套當地政府及其他資金共同投資。而與此同時,2007-2016年中東歐地區面向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私募投資僅13億元,佔全部私募投資額的10%左右。歐盟資金對中東歐地區基礎設施投資中的商業化投資具有較強的擠出效應。

私募基金在中東歐地區發展較晚,總體呈現兩大特點。第一,融資、投資規模波動較大。從融資規模看,2007年高達40億歐元,2008年後大幅回落,2014年獲得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增幅14.5%,

2016年僅6.2億歐元;從投資規模看,2008年高達25億歐元,之後持續下降,2013年觸底後逐年上升,2016年投資額約16億歐元。第二,融資來源地也不穩定。2007~2013年資金主要來自歐洲其他地區;2014年來自中國公共部門的投資大舉進入,成為非歐洲地區私募基金的主要來源;2015年中東歐以本地區的投資者為主;2016年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投資者成為主導。

從投資區域來看,2016年最為吸引私募基金投資的中東歐國家是波蘭,總投資額高達7.25億歐元,佔其GDP比重達0.17%;其次為捷克和立陶宛。私募基金在波蘭和匈牙利投資的企業數量均超過80家。從區域來看,維謝格拉德4國集團吸引的投資額最多,近10億歐元,共207家企業,平均每個企業獲得了483萬歐元的投資。

從投資類型看,2016年私募基金在中東歐國家的投資以杠杆收購為主,佔比75%,其次為成長投資,佔比近20%。這一結構比例與私募基金在歐洲總體的投資類似。波蘭的杠杆收購額高達5.8億歐元,捷克、立陶宛和羅馬尼亞的杠杆收購額也都在1億歐元以上;風險投資主要發生在波蘭和匈牙利;成長投資以波蘭為主,匈牙利和愛沙尼亞次之;私募基金僅對波蘭和克羅地亞進行重置資本的投資。從區域來看,維謝格拉德4國在杠杆收購、風險投資和成長投資三個領域都佔有絕對比重。

從投資行業看,2016年中東歐地區的消費品行業和信息通訊技術(ICT)行業最受私募基金青睞,均獲得超過3億歐元以上的投資;而對農業和房地產業幾乎沒有投資。

從投資項目估價上看,盡管基金數量有限,但優質項目的競爭依舊非常激烈,在2016年鎖定交易的薩博米勒中東歐資產(約78億歐元)、Allegro(約30億歐元)、Zabka(約16億歐元)收購項目中,簽署NDA的潛在賣方平均在10-15家左右,第一輪競標的實際投資人在5到7家,競爭十分激烈,最終的成交估值也很高,平均EBITDA倍數在15倍左右。

通過上面的分析,中東歐16國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和發展需求,而且內部差異性和多樣性明顯。正是基於這些考慮,為了更好地搭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投資合作的新橋梁,2016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宣佈成立中國-中東歐金融公司及中國-中東歐基金。基金堅持市場化、商業化運作,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通過全球資本嫁接和中國動力注入,以及領先的“投資+投行+商行”綜合解決方案,實現跨區域市場開發和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

基金的目標市場定位是中東歐國家,並延伸至與中東歐有業務關聯的歐洲及其他相關地區,未來規模將達100億歐元,計劃撬動配套資金500億歐元,首期已募集金額為30多億歐元。基金重點投資具備商業開發價值、體現產業合作與升級、帶動區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項目。中國-中東歐基金不僅為中東歐地區帶來資本,而且帶來中國合作夥伴,幫助中東歐國家的優勢產品和服務進入中國市場,支持中東歐地區的企業做大做強。

展望未來,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需要創新模式,加強整合聯動“走出去”、嫁接中國元素“引進來”,經貿、投資、文化交流合作多管齊下,兼顧歐盟主要成員國在當地的利益格局和中東歐國家新的利益訴求,通過增量提升和結構優化推動中國-中東歐經貿往來和投資合作。具體來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強重點項目突破。針對中東歐基礎設施現狀和有關規則要求,深度參與次區域組織合作,加強跨區域聯動整合,探索中國-中東歐共同合作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基礎設施、電網建設、清潔能源開發等領域,選定若幹重點標志性項目,加快推動基礎設施產能輸出和大宗設備出口,盡快形成示范效應。

二是完善資金合作模式。探索商業資金介入模式,加強同歐盟當地的政策性資金和商業資金溝通合作,整合我國各類資金和平台,開展聯合投資,同時撬動更多信貸資金支持,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對價和分層設計,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通過諸多正面、成功的實際案例,進一步增強互信、樹立形象。

三是增強產業深度合作。針對中東歐國家產業差異化特點,選擇互補性高、帶動效應強、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領域,開展產業鏈的深度整合與合作,加強與中國市場對接“引進來”,進一步整合渠道、擴大市場、做大做強,助推中東歐經濟提升,實現跨區域市場開發和價值創造的良性循環。鼓勵我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走進中東歐,加強經貿往來和產業對接,提升產業合作覆蓋面和滲透率。同時,建議立足全球產業鏈整合,擴大投資區域、延伸投資觸角,通過並購全球范圍內、重點產業鏈中具有較強控制力的跨國公司,進而擴大在中東歐當地的綠地或並購投資,將全球資本、中國因素與中東歐投資結合起來,提升中資在當地經濟實質影響力的目的,為國際產能合作和企業走出去提供平台和更多機遇。

四是加快商貿往來佈局。商貿往來是增進了解、促進投資、深化合作的重要途徑。中東歐等國的農業自然條件優越,食品加工業曆史悠久,農產品價廉物美、品種豐富,但規模較小、產地分散。同時,中東歐國家的中國商品比例不高,特別是價廉物美的電子產品、輕紡產品和一些輕工業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因此,抓住一帶一路機遇,依托中歐鐵路等交通便利,加大物流園區、銷售網絡、貿易中心、電商平台等建設力度,適當增加中東歐農產品進口規模,擴大中國商品的出口規模和市場滲透率。

五是打造旅遊產業鏈。中東歐的旅遊業,近些年發展很快,對經濟增長、就業帶動作用明顯,是當地國家期盼最多的行業。要加強跨區域整合,圍繞熱門旅遊線路和項目,深入開展旅遊業價值鏈開發與整合,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服務,投資輕資產的酒店管理等行業,打造長效、完整的旅遊產業鏈,藉此帶動當地消費升級、推廣中國商品、增強民間互信。

六是加強人文交流。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政府交往頻繁、政治互信逐漸建立,但在民間層面,無論是經貿往來和投資合作,還是文化交流與價值認同,還需要加快推進。在前期調研考察時,感到雙方相互了解還遠遠不夠,信息不對稱現象還較為嚴重,甚至存有偏見,這也成為中資企業走進中東歐面臨的主要障礙。要加強雙方民間交流.包括文化、藝術、教育、學術、體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合作,有助於雙方增進了解、消除誤解、營造有利於投資合作的社會輿論環境。

從區域層面看,中國-中東歐合作是中歐合作的一部分,是促進中歐關係均衡發展和不斷發展深化的新舉措,更是基於更加均衡和細化的中國對歐政策的需要。這有利於切實履行《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有利於推動一個團結繁榮的歐洲。正如李克強總理在今年11月14日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時指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有利於中歐關係全面均衡發展,也有利於歐洲一體化建設。歐盟領導人也明確表示樂見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有利於歐洲一體化進程。“16+1合作”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跨區域務實合作的“孵化器”,體現了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

中方主張將“16+1合作”打造成“一帶一路”倡議融入歐洲經濟圈的重要承接帶、中歐四大夥伴關係落地的優先區域和中歐合作新增長極。在第六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期間,中方與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立陶宛等國簽署合作文件,實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東歐16國的全覆蓋。中國同中東歐16國共同發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佈達佩斯綱要》,“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重點議題之一。

16個中東歐國家不僅僅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最早落地的地區。依托“16+1合作”框架,中國在歐洲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戰略佈局初具規模,海上絲綢之路依托中歐陸海快線,陸上絲綢之路以新歐亞大陸橋建設和中歐班列有效運營為標志。

“16+1合作”的推進仍然任重道遠,面臨不少挑戰。正如剛剛在佈達佩斯召開的智庫論壇上學者們普遍認為,該框架啟動只有五年的時間,相關各方還應保持足夠的耐心,客觀認識各種問題,理性和積極應對前行之路上面臨的各種挑戰。但大家相信,“16+1合作”能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相互重新發現,一路走來,攜手同行。

華發網根據新華社、參考消息網等采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

    拉美各國對11月將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充滿期待,盼望它成為連接中國和拉美的貿易紐帶。阿根廷農業產業部長埃切韋雷日前在由中國駐阿根廷使館和阿根廷投資貿易促進局共同主辦的一個活動上表示,中國國際[詳細]

  • 2“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

    在“增進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上,來自巴基斯坦瓜達爾市的納塞姆講述了“法曲爾小學”誕生的故事,打動了在場的400多位與會者。曾經,納塞姆的家鄉沒有一所學校。2016年8月,由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出資建設的小學順[詳細]

  • 3“一帶一路”倡議為拉美國家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創造了條件“一帶一路”倡議為拉美國家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創造了條件

    在5月19日舉辦的拉美加勒比大使論壇上,拉美多國大使及駐華代表表示,希望通過跨境電商等電子商務方式,促進拉美加勒比海地區對接“一帶一路”機遇,拉動中國與拉美的經貿往來和互利共贏。目前,中國是拉美的第二大貿[詳細]

  • 4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策略與英國的戰略規劃不謀而合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策略與英國的戰略規劃不謀而合

    每當談起汽車,一些專業人士言必稱“德”、“日”,除了賽車領域,對英國的汽車產業和汽車技術並沒有太多稱贊。的確,在過去40年時間,英國主要汽車公司要么被其他國家汽車制造商兼並,要么被市場淘汰,雖然英國本土[詳細]

  • 5中企海外經營靠互利共贏中企海外經營靠互利共贏

    在中國擁抱全球化的今天,不少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多名中企負責人在「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上表示,只有互利共贏,才能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詳細]

  • 6推廣中國經驗 化沙害為沙利推廣中國經驗 化沙害為沙利

    ■王文彪獲得「地球衛士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新華社中國庫布其治沙項目負責人、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表示,希望將庫布其的治沙經驗分享給全世界,讓世界上的沙漠越來越少,綠洲越[詳細]

  • 7特高壓技術“走出去”,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實施特高壓技術“走出去”,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實施

    桌上有則舊聞,說的是國家電網公司堅持把特高壓建設當是一張央企的“金色名片”,中國特高壓先後獲得了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最高獎項)、國家重大工程標准化示范獎、國家優質工程[詳細]

  • 8到2018年,世界純智能電網業務將需要1550億美元到2018年,世界純智能電網業務將需要1550億美元

    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40年,將約10億戶家庭和110億個智能家電將接入互聯電力系統,為新基礎設施節省超過2,700億美元的投資。預計智能電網將成為實現這些目標實現的關鍵推動因素,因為它可以減少輸電和配電損失([詳細]

  • 9做大中美經濟蛋糕,讓兩國人民都有機會來分享,才是智慧的抉擇做大中美經濟蛋糕,讓兩國人民都有機會來分享,才是智慧的抉擇

    “機遇與挑戰——中美經貿合作新紀元”論壇暨美國中國總商會芝加哥商會2017年年會29日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中美政商界精英共同展望兩國經貿合作新紀元。本次活動由美國中國總商會芝加哥商會、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詳細]

  • 10北非最長隧道貫通,未來之光”照亮中非合作之路北非最長隧道貫通,未來之光”照亮中非合作之路

    經過6年多奮戰,中國鐵建承建的北非第一長隧――阿爾及利亞甘塔斯隧道於當地時間30日正式貫通。甘塔斯隧道項目位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以西100公裏,是阿爾及利亞北方幹線鐵路的控制性工程,該隧道設計為分離式雙[詳細]

  • 11舟山港成全球首個10億噸港舟山港成全球首個10億噸港

    ■昨日,身披「紅妝」的貨櫃被穩穩吊裝至「美瑞馬士基 」輪上,寧波舟山港從此成為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大港。着力提升航運服務能力 力爭2022年突破12.5億噸昨日上午9時許,浙江省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貨櫃[詳細]

  • 12英國和歐盟會達成一個“過渡性協議”英國和歐盟會達成一個“過渡性協議”

    盡管歐洲已經進入夏季假期,人們紛紛外出度假,但布魯塞爾的歐委會所在地貝拉蒙大廈近日卻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英國“脫歐”第二輪談判於本月17日開始在此間舉行。在為期4天的談判中,就英國應支付歐盟的脫歐費,歐[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

“你在別人幹渴時給予的一碗水,將換來天長地久的友誼”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