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收藏考古 >

曆史遺珍頤和園

更新時間:2018-03-13 11:00來源:網絡作者:@aiman人氣:422415

曆史遺珍頤和園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禦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鹹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建造之初的設計圖,出自宮廷畫師、建築設計師郎世寧之手,是清代難得的一幅頤和園總體建築規劃局圖。此圖對中國早期的皇家建築設計、研究、地理環境學等各學科有著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嶽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複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修複。

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複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係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

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

頤和園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餘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是當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梁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頤和園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對文玩多有搜羅,商周銅器、唐宋元明瓷玉及書畫很多,當時著錄的陳設達四萬餘件,清廷內務府專門設立《陳設清冊》,建檔管理。

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朝國力轉衰,清漪園陳設有所裁撤,至鹹豐五年(1855)時實有陳設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件。鹹豐千年(1860),包括清漪園在內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園林,皆遭英法聯軍野蠻焚掠。據英法聯軍劫掠後的清冊載,清漪園各處陳設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殘破不整。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浩劫,園藏文物又被毀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複頤和園並大力充實園內陳設。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餘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琅、鍾表、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並有不少外國文物;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餘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緙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

光緒十六年(1890),在頤和園東宮門外右側建一小型發電廠,稱"頤和園電燈公所",供給頤和園電燈照明。該所與城內"西苑電燈公所"同為北京最早的發電設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西苑、頤和園電燈公所兩套發電機組及電燈設備均被毀壞。1902年,清政府籌銀12.49萬兩重修西苑與頤和園兩處電力設施。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苑電燈公所恢複發電;同年五月,電燈重新在頤和園亮了起來。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康有為,命康在總署章京上行走,並許其專折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變法後,光緒帝曾連赴頤和園12

次,召見維新派人士,籌劃變法事宜。八月初四日(9月19日),慈禧太後自頤和園回宮。兩天後,她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殺害維新派人士,戊戌變法失敗。在變法期間(6月至9月間),慈禧一直住在頤和園。頤和園成為守舊派反對變法、准備政變的中樞。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國聯軍侵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經頤和園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國軍隊首先侵頤和園。以後,日、英、意軍又相繼據。頤和園在被期間,所存珍寶被侵略者搶掠一空,不少建築再遭焚毀。

1914年,頤和園曾作為溥儀私產對外開放。

1927年6月2日,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終年50歲。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為國家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1933年3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密電北平市市長周大文及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

"本日本院第九二次會議議決:北平頤和園內向存有西清古鑒銅器八百餘件,宋元名磁、曆代字畫等物,均系由故宮移出,歸市政府管轄,置之郊外,殊有未妥,應一並交由故宮博物院監運南來,妥為存放。又,國子監周代石鼓並清頒銅器,尤於文獻有關,均應同時南運保存,以重國寶。除令內政部飭知北平壇廟管理處遵辦外,仰即遵照密為辦理。"

那一年的3月底至4月底,為免受戰亂破壞,陳設及收藏於頤和園的數千件古文物前後分三批南運,彙入故宮國寶大遷徙、維系中華文化命脈的艱苦卓絕的行動之中。

頤和園前身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光緒十四年更名為頤和園。1928年,頤和園正式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

上文引用的國民政府行政院密電中提及的《西清古鑒》,是一部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成書於乾隆年間。它一共收錄商周至唐代銅器(包括銅鏡)1529件,而以商周彝器(即禮器)為多,其中"八百餘件"即超過半數,抗戰前是藏於頤和園的。

1933年3月28日,頤和園第一批南運古物離園,共裝箱74個,計361件,其中銅器51箱計252件、磁器23箱計109件,交由故宮博物院附於該院第三批南遷物品一道南下。

4月15日,行政院參議柳民均、內政部司長盧錫榮、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馬衡、秘書吳瀛洲來到頤和園,會同園方一起,花了整整四天時間,按照頤和園清冊檢提裝箱,計裝陳列館及庫存各項古物223箱、夾板1件(隨木架3件)又油卷1件

,作為頤和園第二批南運古物,於19日上午8時交由故宮博物院隨運南下。

頤和園第三批南運古物,在4月28日以前,亦經故宮博物院派員鑒定並監視裝箱,計343箱、夾板1件(附木架2件)

,內裝陳列館及庫存銅器、磁器、玉器、琺琅、雕漆與書籍、字畫、漢瓦、插屏、座鍾、雜品等,又方凳4件、立櫃2件、寶座1件,最終於5月15日交由故宮博物院隨運南下。

據檔案記載,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的汪精衛,親令財政部撥款銀洋一萬元給北平市政府,專用於頤和園古物裝運。前後三次清點裝運,實際花費銀洋八千零六十六元七分。

頤和園南遷文物離園後,先隨故宮文物遷至上海、南京,後又輾轉分運湖北漢口、陝西漢中,最後存於大後方川渝等地。對於這段期間頤和園文物的具體情況,現存的幾種記載之間略有出入。

親曆文物南遷過程的那志良先生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他1925年1月起即服務於故宮)一書中回憶說,自南京沿水路運往漢口的一批文物中,包括頤和園文物582箱;用火車運往漢中的文物中,有頤和園文物40箱;另有18箱頤和園文物滯留南京未及搶運。

時任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主任的歐陽道達先生,是文物遷徙押運負責人之一。他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一書中提及,運往漢口的頤和園文物為527箱。而據1946年中華書局在北平出版的《中國對日戰事損失之估計》(由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韓啟桐編著),1933年陷落南京的頤和園文物為89箱。

1949年冬,隨著國共內戰大局已定,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派鄭振鐸、趙萬(文獻學家)、於堅(參與接管故宮博物院的中共幹部,後出任副院長)、梁澤楚(剛留美歸國的科技專業學生)等人赴南京,參加政務院指導接收工作委員會華東工作團文教組,鄭振鐸任組長。此行任務之一是,將暫存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的南遷文物,全部運回北京故宮本院,並立即開始籌運第一批文物。

這次文物北返,由華東工作團主持,運輸委員會統籌。經過周密規劃和精心准備,於1950年1月23日在南京裝車啟運,1月26日下午1時抵達北京,共運回1500箱件,其中文物1283箱。

這批文物啟運的第二天,得知信息的頤和園方面,分別呈文政務院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請將南運頤和園文物物歸原主。2月16日,文化部複函說明,北返古物由中央統一調度,頤和園即照來函將原南遷清冊報文化部文物局。

1950年4月,文化部文物局奉令成立"北返頤和園文物清點鑒定分配臨時委員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頤和園、故宮博物院各一人及文物局二人組成。5月16日,在文物局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故宮博物院的李鴻慶報告:

"前頤和園南運文物計650箱,因抗戰西遷,搶運不及,陷留南京,被敵偽拆散者不少。勝利後經過點收,實裝567箱。1949年年底由華東工作團主持北運故宮文物中,計有前頤和園頤字267箱、京字4箱,共計271箱。"

要說明一下,勝利後點收"實裝567箱",為頤和園戰時西遷疏散文物總數;而1949年年底北運的"頤字267箱",應為清點陷留南京文物後,重新編號裝箱的結果。故兩項數字有一定出入。

此次會上,還初步確定了頤和園北返文物的分配原則:

"(甲)有關清代藝術品,如慈禧生活有關之器物,盡量分配頤和園;(乙)有關曆史考古器物,可分配故宮方面,補充有系統的陳列品。"

5月20日,頤和園呈文文化部、北京市政府,對於頤和園北返文物的處理分配提出幾點意見,大意為:

"1.古物回運是人民解放的勝利果實,建議先將文物運回頤和園展覽;2.關於具有考古研究價值的文物,原則上同意分配給故宮,但需經過中央人民政府及北京市政府正式手續;3.對於曆史考古性與藝術性如何界定,故宮是博物館,頤和園也是文物陳列處所,希望分配時能夠顧及全面,頤和園殿堂陳列空虛,而故宮藏品豐富,是否可以將故宮富裕藏品調撥頤和園以擴充陳列。"

7月6日,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複函頤和園,對於頤和園所提問題給出答複,主要有以下兩項:

首先,同意頤和園北返文物先在頤和園展覽一次,但需在對文物逐件鑒定分配後進行。分配原則為,1.書畫凡見《石渠寶笈》(編按:乾隆、嘉慶年間的大型著錄文獻,收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曆代書畫藏品)著錄者歸故宮,其餘歸頤和園;2.鍾表插屏全部撥歸頤和園;3.玉器全部撥歸頤和園;4.瓷器歸故宮博物院,有重複者歸頤和園;5.銅器,明、清代歸頤和園,其餘歸故宮博物院。照以上原則分配後,文物赴頤和園展覽,展期暫定一個月。

其次,如果擬在頤和園內成立博物館,文化部原則上同意,可將故宮庫存之藝術性古物撥交若幹,並由文化部文物局指導協助,逐步進行。

但由於故宮博物院臨時籌備赴蘇聯"中國藝術品展覽會",人手緊缺,一時難以兼顧,頤和園北返文物鑒定分配工作不得不暫緩。

到了1951年1月4日,頤和園北返文物分配會議正式召開,文化部文物局羅福頤、故宮博物院唐蘭及頤和園金恒貴分別作為代表參加。由三人逐箱按前述原則進行分配,共同在清冊上蓋簽名章,總計涉及文物983件。

而經本文作者查核1950年11月編造的《頤和園北返古物件數清冊》,此次共分配北返頤和園文物265箱,含"京"字號文物1箱,與前次會議報告中所述271箱略有出入。

1月8日,鑒定分配工作結束,結果如下:

銅器112箱內裝462件(其中1件系西洋鍾表),分配故宮394件,撥歸頤和園68件(其中1件系西洋鍾表);

瓷器95箱(含"京"字號1箱)內裝390件,分配故宮254件,撥歸頤和園136件;

玉器25箱內裝58件,均撥歸頤和園;

書畫2箱內裝29件,分配故宮9件,撥歸頤和園20件;

鍾表20箱內裝24件、竹雕雜項等5箱內裝13件以及草包麻袋捆內裝西太後油畫全身像、緙絲無量壽佛像、家具等7件,均撥歸頤和園。

各項合計,實際撥歸頤和園部分共計326件,約這次分配會議上涉及的頤和園北返文物的三分之一。

1951年1月10日,撥歸頤和園文物開始裝運,至17日全部運回頤和園。回園後,頤和園隨即對文物進行進一步清點,擬對部分殘損文物進行修複,並呈報北京市政府:

1.西太後油畫全身像,玻璃全無,畫幅右下邊有黴破,全幅畫松弛已有折紋,鏡座原殘,擬以玻璃板兩塊加緊,修整鏡座;2.硬木邊油畫立鏡,系油畫繪於玻璃鏡上,今玻璃已碎,無法補救;3.緙絲無量壽佛像二件,兩件均有殘破,擬召蘇裱工人設法裱補完整;4.硬木雕龍小立櫃二件及硬木嵌琺琅寶座,原系拆散運走,現亦有損傷,擬予修整。

到了那一年6月25日,故宮博物院又擬撥交頤和園南遷文物一批,共59件,用於園方的陳列,包括瓷器40件、書畫2件、銅器17件。後來,因故宮方面"審幹"及"三反"運動展開,文物無法提檢出庫而擱置。

1953年,頤和園殿堂陳列調整,經與故宮博物院接洽,於當年6月9日由金恒貴赴故宮接收上述撥交文物中的瓷器40件、書畫2件,而那17件銅器,因不符合當時陳展需要,未予接收。

如上所述,頤和園抗戰期間南遷文物,於20世紀50年代初,分前後兩批,一共回園368件,僅園內南遷文物總數量的15%左右。對照1933年三批《頤和園南運古物清冊》及《頤和園北返古物件數清冊》,發現截至1950年時,未北返者尚有《古今圖書集成》(編按:清康熙朝時編輯的大型類書,全書共10000卷)一部分裝25箱,其餘大多為瓷器。

1953年和1958年,故宮博物院又由南京分院運回兩批南遷文物,前一次716箱,後一次4037箱,其中的頤和園文物數量未見明確統計,也未再向頤和園分配文物。

除已回園部分外,頤和園南遷文物,現大多數存於故宮,既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也有宋代名瓷,還有《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珍品。現歸屬南京博物院管轄的朝天宮庫房,還存有南遷文物2000餘箱、10萬餘件,其中原屬頤和園南遷文物的件數,沒有確切數字。

據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學者徐婉玲近年發表的《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考察記》中提及,他們的考察隊在南京參觀朝天宮庫房時,曾見到仍裝有文物的“頤四九八”號箱,箱件上封條保存較好。由此可以確定,南京仍存有頤和園南遷文物。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也存有原屬頤和園的文物,有一件前些年公開展出時,其口沿內所貼“頤和園”標簽完好可見,相信這是由故宮劃撥出來的原頤和園南遷文物之一。

根據中國經營網等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浙江良諸博物院重開館 文物擴充近一倍浙江良諸博物院重開館 文物擴充近一倍

    闊別10個月,閉館改造的浙江良諸博物院於6月25日在浙江杭州揭開神秘面紗。據杭州良諸遺址管委會副主任李新芳介紹,改陳後的良諸博物院共展出文物600余件(組),比原展擴充近一倍。此中,鐘家港的良諸先民頭蓋骨、魚鉤、五千年前良諸先民吃剩的動物骨頭、果核等[詳細]

  • 2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

    上周末與幾位朋友合辦了一場藝術導賞活動,去中環季豐軒欣賞「綠磨坊街」六人聯展。展廳中固然有趙無極等名家的大尺幅作品,我卻尤其被其中一幅靜物畫作吸引,那是俄裔法國藝術家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A?L,一九一四至一九五五年)的作品《靜物,梨,綠[詳細]

  • 3王震與溥儒 藝術「小中見大」王震與溥儒 藝術「小中見大」

    ​今年三月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參觀過PMQ元創方的朋友,或許對「梅潔樓」這三個字有些印象。三月底「梅潔樓藏畫」(MK Lau Collection)曾在此舉辦「方寸之間——梅潔樓藏手卷冊頁」展覽,遴選五十件梅潔樓主人羅仲榮的書畫珍藏,包括丁衍庸、居廉、陸儼少、吳昌[詳細]

  • 4玉琫為飾劍出鞘玉琫為飾劍出鞘

    古人磨劍十多載,適時才用。現今狂人動輒劍拔弩張,無中生有,顛倒是非黑白,竊以為霸權在握,四處欺凌,亂舞亂砍。 [詳細]

  • 5霍金遺物拍賣 論文600萬落槌霍金遺物拍賣 論文600萬落槌

    ​據英國《衛報》報道:已故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遺物8日於倫敦網上拍賣,包括他的論文、獎牌、獎杯、輪椅,以及一本印有他指紋簽名的《時間簡史》。其中,他在1965年發表的117頁論文「宇宙膨脹的屬性」(Properties of Expanding Universes)以58萬4750英鎊(約[詳細]

  • 6為何清朝妃嬪很多都不能生育?驗屍發現真相為何清朝妃嬪很多都不能生育?驗屍發現真相

    【導讀】古代能被選中進宮當上皇帝的妃嬪是很多女人一生的夢想,但並非所有年輕女子都有資本被選進宮當皇帝的女人。 古代能被選中進宮當上皇帝的妃嬪是很多女人一生的夢想,但並非所有年輕女子都有資本被選進宮[詳細]

  • 7港大明清竹雕展鐵筆藝術港大明清竹雕展鐵筆藝術

    竹雕自明代起成為文人和宮廷之中盛行的藝術品,而清代更廣泛發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鐵筆的藝術:明清竹雕」展覽即日起舉行,展出共六十五件竹雕作品,包括筆筒、臂擱、袖珍山水小景、人物雕像等,展現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和想像力,以及竹雕背後的文化意義[詳細]

  • 8遠古小怪蛋:長相奇特 身份成謎遠古小怪蛋:長相奇特 身份成謎

    愛吃巧克力的人都知道,香味濃郁的費列羅巧克力,以其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層次,讓人久久回味。然而,一種形似費列羅、來自寒武紀的疑難化石——“古球蛋”卻讓全世界科學家都犯了難。這種遠古化石雖然外形與結構酷似費列羅,但其真實身份卻始終是個未解之謎,[詳細]

  • 9埋存黃沙的寶藏埋存黃沙的寶藏

    猶記得一九九二年一月至二月期間,上海舉辦《長江中游的青銅王國》展覽,由上海博物館特邀江西省博物館把珍藏品展出,公諸同好。主要陳列品是江西新淦(新干縣)大洋洲鄉一九八九年出土的墓葬區文物;雖然分期斷代方面比較複雜和困難,但大致上可推算遠自商代[詳細]

  • 10長安多麗人長安多麗人

    前些天去北京出差,在零下十度的寒風裏排隊四十分鐘,只為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看一場名為「大唐風華」的展覽。單憑這股不知哪裏來的勇氣,應該足夠自稱為「藝術愛好者」吧。[詳細]

  • 111.74億年!科學家發現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為何叫“南京花”?1.74億年!科學家發現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為何叫“南京花”?

    電影《侏羅紀公園》或許該改改了——與侏羅紀恐龍同框的,除了高大的蘇鐵、桫欏,還應該加上一抹亮色——鮮花。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詳細]

  • 12經典名作之《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經典名作之《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

    數年前初次在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邂逅《亞歷山大的伊蘇斯之戰》(The Battle of Alexander at Issus),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幅由德國多瑙河畫派代表人物,西方風景畫奠基人之一的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爾(Albrecht A[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

德·斯塔埃爾的三隻梨子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