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文化娛樂 > 傳統文化 >

植樹節是怎麽來的?

更新時間:2018-03-13 16:01來源:網絡作者:@nanncy人氣:968516

陽春三月,草木萌茂,萬物復蘇,正是植樹造林的大好季節。3月12日也是大家熟知的植樹節。關於這個節日的來歷,還有段故事。

植樹節是怎麽來的?  

中國近代著名林學家淩道揚

我國第個植樹節的設立是中國近代著名林學家、教育家淩道揚先生倡議的。淩道揚,廣東省寶安縣(今深圳)人,中國近代林業事業的奠基人之,中國林學會的創始人之。1888年12月,淩道揚出生於個牧師家庭,自幼接受中西方的文化教育,1912年他考入美國麻省農業大學,後入耶魯大學林學院,1914年獲耶魯大學林學碩士學位,是中國獲得該學位的第人。後來,淩道揚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與熱忱回到祖國。任職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不久,他就倡導推動該協會設立森林科,致力於森林科學的研究和宣傳普及工作。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淩道揚參與制定了中國第部《森林法》,於同年11月頒實施。

1915年,淩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看到祖國遍地荒山禿嶺,聯名上書北洋政府農商部長周自齊,倡導以每年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同年7月,在孫中山的積極倡議下,報經袁世凱批準,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次年執行。

 植樹節是怎麽來的? 

民國初期的植樹節是在清明節這天

1916年清明節,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馬金頂舉行了中國第個植樹節慶典,同時要求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部門都要在植樹節期間廣泛植樹造林,並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以及學校如期參加。此後,為了促進林業的發展,淩道揚於1917年發起創建中國第個林業科學研究組織——中華森林會(後易名為“中華林學會”),並被理事會推舉為首任理事長和中華林學會第二三四屆理事長。

在清明節被定為植樹節後,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民國時期曾任京兆尹(相當於現在北京市市長)的劉夢庚,是北洋總統曹錕最得力的助手之。1922年5月,劉夢庚任京兆尹兼密雲副督統,後被授予輯威將軍。他在任京兆尹期間,非常重視北京城的植樹綠化工作。1924年清明節,劉夢庚帶領政府各級官員來到蟠龍山上植樹造林。他親手種植株松柏,並立下通植樹碑。此碑青石質,高1.6米,正面鐫刻楷體字“輯威將軍京兆尹劉夢庚手植”,背面則題“中華民國十三年植樹節”落款。

雖然清明節作為植樹節在全國得以推廣,但還是出現了些問題。在北方,特別是東北和西北等,清明節前後並不適合植樹。樹木勉強種下去,存活率也很低。因此,北方有些地方就將植樹節定在了谷雨這天。

而在南方,由於氣溫回升稍早,到了清明節再植樹就比較晚了,因此南方些地方又會提前種樹。就在北洋政府準備第個植樹節(1916年)時,湖南省督軍兼省長譚延闿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將植樹節定在當年的春分。1917年3月21日,又是年的春分,但是這天天降大雨,植樹典禮只好推遲到3月23日上午。當天,嶽麓山正式舉行植樹節典禮及植樹活動,譚延闿率領政府各部門的大大小小官員前往嶽麓山種下了柏樹。譚延闿在儀式上發表演講,聲稱“今日舉行植樹節典禮,乃為人民提倡植樹觀念。”

由此可見,在當時雖然有全國性的植樹節,但真正貫徹起來依然有彈性。不過,隨著個人的逝世,植樹節的意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人便是孫中山先生。作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林業方面也非常重視,他將發展林業列入了《實業計劃》,主張大規模地造林,並多次在演講中闡述植樹造林的重要性。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來,鑒於孫中山先生生前提倡的林業理念,1928年3月初,在孫中山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際,各地通過植樹來表達紀念之情。1928年3月12日下午,社會各界先至中山陵謁陵,後前往中山林,舉辦植樹典禮。以後,每年的3月12日,全國各地致舉行植樹典禮,並被定為植樹節。當時,也照顧到北方地區3月上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等原因,特規定植樹節仍於3月12日舉行之外,北方地區的造林宣傳運動周延續至清明節。

上世紀八十年代,全民義務植樹作為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每年的3月12日作為植樹節也變得家喻戶曉。

來源:光明網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 1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香港史不再  可教可不教

    新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分三部分,包括政治演變(治亂興衰)、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受到關注的「香港發展」,在中史總課時(一百五十小時)佔一成,相當於十五課節,但它不是如之前所建議的獨立成章,而是融入中國歷史的大框架,講述不同時期的香港情況,當然[詳細]

  • 2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近四旁,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包伊纏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松柏蒼翠,峰嶺巍峨,位於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歷經千年歲月,古樸雅致,溫潤依然。 [詳細]

  • 3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廿四節氣/小滿物候錄

    農曆四月過半,天氣漸漸燥熱,這才發現,今天已然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了。我喜歡小滿,因為那個小字—小滿則盈,大滿將虧。它的可愛之處,在於不將事物說透。歐陽修的那句「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應該是描述小滿的詩歌中最動人的一句了。萬物到了[詳細]

  • 4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青年一直是戲劇節的核心

    從觀眾就座,蚌灣劇場的舞台燈光亮起那刻開始,青年競演十八組入圍劇目的角逐就正式開始了。[詳細]

  • 5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史家筆墨 | 清明時節話美德

    元旦、寒食、冬至,在古代被稱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過去的寒食節活動很多,一是“禁火”,這項制度至少從周代就開始了,官員敲著木鐸提醒人們不許燒火,只能吃寒食節的前一天備好的食物;二是郊遊,有踏青、蕩秋千、宴飲、打球、吟詩等;三是掃墓。寒食節最後[詳細]

  • 6槳聲裏的龍情槳聲裏的龍情

    端午節的到來,鑼鼓聲響遍各區,龍舟健兒百槳齊發爭奪錦。赤柱有一群「龍的傳人」,是航海學校的舊生,他們眼中的賽龍舟不只是一項運動,還承載一場友誼,賦予一段回憶。年逾花甲的黃炳明笑說:「40年無扒,一講起組龍舟隊,個個唔認老!」每個周日,在赤柱以[詳細]

  • 7春節習俗有“三變”春節習俗有“三變”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習俗又是壹個社會的時代印記。記者采訪發現,隨著時代發展,春節禮品、過節方式、團聚範圍等都悄然發生了變化。 壹變:從“三斤馃子壹斤糖”到“堅果海鮮大禮包”年禮是春節必備品[詳細]

  • 8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中國的情人節

    ​相比農曆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從唐宋詩詞的角度而言,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似乎更為合適。 舊時年輕女孩,平日裏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但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遊。元宵燈會為未婚男女相識提供機會,而已訂婚或有意中人的,則趁此機會相互約會。[詳細]

  • 9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新時代我們為什麽要祭祀黃帝?

    “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將於4月5日(清明節)在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本文作者原系陜西省祭陵辦幹部,這篇文章追憶了幾千年來黃帝陵對於中華兒女的重要意義。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離開和祭祀黃帝陵有關的工作崗位。 曾一人在黃帝陵祭[詳細]

  • 10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家風傳承面臨考驗   家風文化何以再立“潮頭”?

    最近一個月,2018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觀者如織。從民國時期的家風,再到2017年首都最美家庭非遺絕技“擲子”傳人李崇波一家,家風不僅影響著每個人、每個家的成長和發展,還維系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就在剛過去的狗年春節,一些[詳細]

  • 11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看得幾清明?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文化習俗,因此在中國人的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節日有好幾十個。清明算得上是開年後第一大節,自古便有不少文人雅士賦詩作詞來描述這一時節。最出名的一句當屬杜牧的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讀來頗有清明思故人的淒冷[詳細]

  • 12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藝術人生為線索 換個角度看蔣勳

    由佳士得主辦,「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特別展覽正在上海佳士得藝術空間(上海市圓明園路97號安培洋行)舉行,以蔣勳的藝術人生為線索,展出其數年來的藝術創作、手稿文件、作品朗讀等,其間還舉辦包括「天地有大美─文人─詩書畫─長卷」藝術講座在內[詳細]




圖說新聞

更多>>
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嵩陽書院: “一立一嘆”的文脈傳承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