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右侧

您現在的位置:華發首頁>新 聞 >

港珠澳大橋:“中國制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更新時間:2018-02-27 13:43來源:網絡作者:@Mary人氣:864492

港珠澳大橋:“中國制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這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里。

這是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的大橋,隧道全長6.7公里,全部采用沉箱預制搭建。

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于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港珠澳大橋——橫空出世,橫跨伶仃洋海域。這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老橋梁專家譚國順,1971年起就在中鐵大橋局工作,參與指揮建設包括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膠州灣大橋等在內的多所跨海橋梁,他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正是基于鄰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線限高和伶仃洋航道滿足30萬噸輪船通航的需要,港珠澳大橋最終選擇了集橋—島—隧于一體的設計施工方案。這條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每節管道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單節重約8萬噸。

“島隧工程是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唯一的深埋隧道,作為一個開創性的工程,施工條件極為復雜,極具挑戰性,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監辦總監胡昌炳說。

港珠澳大橋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的設計標準。在建設過程中,建造者發現,源自于西方海洋地質標準的技術、工藝無法滿足施工需要。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引領下,中國科研人員依靠1986年以來湛江地區累積形成的海洋水文數據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并結合伶仃洋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術措施,最終保障了“120”指標的達成。

和其他跨海大橋不同的是,港珠澳大橋是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出來的。先在中山、東莞等地的工廠里把橋墩、橋面、鋼箱梁、鋼管樁統統做好,再等到伶仃洋風平浪靜時一塊塊、一層層、一段段的組裝起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建設理念在港珠澳大橋首次實現。

2017年5月2日22時左右,經過長達10余小時的吊裝,重達6000噸左右的最終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海底隧道連為一體。

“‘中國裝備’的長足發展創新讓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吊裝變成可能。”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總工鐘輝虹介紹說,承擔最終接頭的起重船“振華30”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最大起重船,具備單臂固定起吊12000噸、單臂全回轉起吊7000噸的能力。

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不僅代表著中國橋梁的先進水平,也是展示各國創新能力的超級舞台,包括來自丹麥、美國、荷蘭、英國、日本、德國、瑞士、土耳其等多個國家的橋梁專家紛紛參與其中。

無線聲吶深水測控系統被稱為沉管安裝對接的“深海之眼”,能通過計算機和無線聲納設備精確判定沉管在海底的位置、角度,大大提高安裝的速度和準確度。該系統由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聯合日本三清公司合作歷時一年多自主研發。

首次應用該系統的E4沉管安裝時間就刷新了紀錄,從浮運到沉入海底安裝僅用了16個小時,比第一節沉管安裝對接的86小時縮短了70個小時,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大驚喜”。“經過兩年多的實際應用,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不斷完善優化無線聲吶深水測控系統,今后這一系統在國際深水施工領域都具有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常駐港珠澳大橋施工一線的日本三清公司技術專家沖山楨雄說。

一橋飛架三地,打開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空間。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韋東慶說,預計今年底大橋將全線通車,屆時香港至珠海的陸路通行時間將由3小時變成半小時,三地經濟融合將不斷加深,珠三角將形成世界矚目的超級城市群。

港澳台媒體關注港珠澳大橋帶來旅游新機遇

2017年最后一天,港珠澳大橋發生了一件大事兒!大橋主體工程供電照明系統施工順利完成并全線亮燈了。這意味著這座歷經6年籌備、8年建設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主體工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符合工期計劃目標。

12月31日,港珠澳大橋全線亮燈,標志著全線供電照明系統施工圓滿完成,意味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經具備通車條件。亮燈儀式上,大橋東人工島四周燃放起壯麗的煙花。

港珠澳大橋未來通車后,香港至珠海的陸路通行時間將由3小時變成半小時,自駕去港澳游玩也將不再是夢。

多項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以公路橋的形式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是集橋、島、隧為一體的大型跨海甬道。大橋的起點是香港大嶼山,經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連接珠海,一端連接澳門。

港珠澳大橋作為“大國重器”的典范,從醞釀之際就引人注目,8年的建設過程中更是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梁工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于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港珠澳大橋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的大橋,隧道全長6.7公里,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每節管道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單節重約8萬噸。

在沉管安裝過程中,建設者們更是整整花了4年時間,創造了“一年十管”的中國速度。“半個月內連續安裝兩節沉管”“最終接頭毫米級偏差”,是世界級的速度和精度。

港珠澳大橋6.7公里的海底隧道防水項目施工實現粘接率100%,空鼓率0,項目壽命30年,可以做到滴水不進。

港珠澳大橋預計使用壽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橋普遍使用壽命多出了20年。

一項項震撼人心的世界紀錄!

不僅如此,這座大橋還具有超高的顏值,航拍圖360度無死角,宛如一條巨龍橫亙在海面,難怪會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港珠澳大橋:“中國制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科技感十足

“搭積木似的”大橋

沒有機器轟鳴,沒有水泥飛濺,怎么都不像一個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應有的“儀制”。但港珠澳大橋就是這樣,大橋的所有構件,大到隧道沉管、鋼橋箱梁,小到逃生門板、污水過濾蓋,全都是岸上工廠預制,然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

但“搭積木”并不簡單,而是融入了濃濃的技術含量。“搭積木”包括高度達106米、重量超3000噸的鋼塔在海上“空中轉體90度”,再以高精度安裝,包括33節近8萬噸的隧道沉管在海底對接等等。

“黑科技”

除了整體工程,一些細節上“黑科技”的使用也讓這座大橋更加酷炫。

夜晚港珠澳大橋亮起的燈光美輪美奐,殊不知這些燈光的背后是一個功能強大的BIM系統。這是世界上首次將BIM系統應用在高速公路行業。這套系統可以讓大橋任意監控點的實時視頻隨時顯現,任何一點發生火災等事故,監控視頻都將隨時捕捉,幾秒之內就會發出警報。BIM系統不僅滿足施工的需要,還會在后續大橋的運行維護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港珠澳大橋將連接粵港澳三地,通車后內地和港澳的汽車都有可能在橋上通行。而內地和港澳的汽車牌照不同,內地和香港的過路收費模式也不同。為解決在橋上混跑的車輛一次快速完成計費的問題,項目專門研發首創出兼容不同制式的收費模式,同時,在這套系統下車牌平均識別率達到96.7%,平均識別時間從0.5秒縮短到0.3秒。

由于大風、溫度、車輛等多種負荷作用的影響,大橋在使用過程中有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位移。因此,港珠澳大橋的橋面上每隔一定距離都需要設置伸縮縫。但電纜在通過橋梁伸縮縫處時,會承受較大的張力,易造成損壞。因此,項目還研發出了一套既能滿足橋梁的自身條件,還能滿足電纜彎曲半徑、設備抗震要求的電纜伸縮裝置。

暖心科技工程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感不僅體現在建設的過程中,也表現在社會責任感上。

在建設過程中保障工作人員的安全,是港珠澳大橋工程極為關心的問題。為確保沉管隧道火災情況下的人員安全,工程專門選址在福建漳州修建了150米長的足尺沉管隧道實驗平台,利用三年時間對各類型的汽車多次進行燃燒實驗,并通過獲取火災中隧道內的溫度、煙霧流速、厚度等第一手數據,形成了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防災減災的成套關鍵技術。

港珠澳大橋施工區域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為了不影響到白海豚的生活,工程人員組建團隊,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30余萬張照片,對海域內1000多頭白海豚進行了標識,并摸清白海豚生活習性。在施工時采取針對性保護措施。大橋施工未對一頭白海豚造成傷害,區域內白海豚數量還有所增加。

在港珠澳大橋中段的青州航道橋,索塔被精心設計成了“中國結”的造型,這實際給工程增加了不少施工技術難度。但“中國結”具有著美好而深遠的寓意。“港珠澳大橋不僅要密切三地間的物理聯系,還要加強三地人民的心理團結”。因此這個設計被保留了下來。

正是這樣的精益求精,才使得港珠澳大橋以令人驚艷的面貌出現。據統計,自2003年前期研究工作開始至今,港珠澳大橋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134項,累計投入近6億元。科研成果的影響已超出項目本身,多項工藝與裝備已在其他工程上得到了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港珠澳大橋成新晉景點

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的消息催生了元旦假期的新玩法,很多游客已經按捺不住搶先一睹港珠澳大橋的風采了。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為讓游客一覽港珠澳大橋,廣東多家旅行機構推出了乘船游覽港珠澳大橋的參觀線路,價格從100多元人民幣至近600元人民幣不等,相關路線一經推出即反響火爆,報名參觀者絡繹不絕。報道預計,在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后,將有更多與大橋相關的參觀路線陸續推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對粵港澳三地旅游業發展的助力作用已初步顯現。

香港商報網評論說,如同香港青馬大橋,港珠澳大橋本身也將成為重要觀光景點。澳門澳亞網報道說,澳門旅游業界期望港珠澳大橋開通后,為澳門旅游帶來新契機。

港珠澳大橋同樣引起了台灣媒體的關注。台灣“東森新聞云”指出,港珠澳大橋通車后,將對旅游和經貿產生實質上的助益,帶動三地經濟發展。台灣《旺報》早前報道引述兩岸旅游業者的觀點,認為港珠澳大橋如同“海上巨龍”,本身就是“超級景點”。

自駕港澳游將不再是夢

已經具備通車條件的港珠澳大橋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目前,與大橋通車相關的一系列事宜也都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涉及大橋通行車輛規管、通關、應急救援等各項通行政策已完成研究工作,有關政策將陸續出台。為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港珠澳大橋珠澳通道將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港珠澳三地已聯合成立公司共同運營口岸穿梭巴士并確定140輛常用車輛。香港特區政府將粵港跨境私家車配額數目增至1萬個。通行費收費方案也已舉行聽證會,自駕游港澳將在不遠的將來實現。

港珠澳大橋成新晉景點   乘船參觀者絡繹不絕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為讓游客一覽港珠澳大橋,廣東多家旅行機構在近期推出乘船游覽港珠澳大橋的參觀線路,價格從100多元人民幣至近600元人民幣不等,相關路線一經推出即反響火爆,報名參觀者絡繹不絕。

據旅行機構介紹,參觀大橋的具體行程是從珠海灣仔碼頭出海,途經澳門三座跨海大橋后,再近距離觀賞港珠澳大橋。有乘船參觀大橋歸來的游客表示,現場參觀港珠澳大橋十分壯觀,并表示大橋正式通車后要開車上橋體驗。

香港《文匯報》預計,在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后,將有更多與大橋相關的參觀路線陸續推出。報道說,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對粵港澳三地旅游業發展的助力作用已初步顯現。

香港商報網評價說,如同香港青馬大橋,港珠澳大橋本身也將成為重要觀光景點。

澳門澳亞網報道說,澳門旅游業界期望港珠澳大橋開通后,為澳門旅游帶來新契機。

“超級景點”港珠澳大橋或帶動三地串聯旅游行程

台灣“東森新聞云”指出,港珠澳大橋通車后,將對旅游和經貿產生實質上的助益,帶動三地經濟發展。

台灣《旺報》早前報道引述兩岸旅游業者的觀點,認為港珠澳大橋如同“海上巨龍”,本身就是“超級景點”。有台灣旅游業者表示,對台灣民眾來說,港珠澳旅游是短天數近程旅游熱門路線之一。目前台灣民眾前往港珠澳旅游,多半是3天行程的純澳游和純港游,也有4天的港珠、澳珠行程,港珠澳大橋通車后,可能會出現港珠澳三地串連的旅游行程。

港珠澳大橋成新晉景點 催旺游船團

百余元游一天包午餐 僅3小時已客滿

據港媒報道,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這一橫跨粵港澳三地的宏大工程吸引了不少民眾的目光,在元旦前夜的大橋主體工程全線亮燈更是驚艷世界。據悉,為了讓消費者一覽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紀工程,南湖國旅、廣之旅等多家旅行機構在近期紛紛推出乘船游覽港珠澳大橋的參觀線路,價格從100多元(人民幣,下同)至近600元不等,相關路線一經推出即反響火爆,報名參觀者絡繹不絕。

據南湖國旅市場運營中心副總監曾達豐介紹,目前港珠澳大橋參觀團主要分為129元的一日游和569元的2日游,其中一日游行程包括游船河、午餐及往返車票費用,十分劃算。

首批參觀團元旦已搶閘

該旅行社港珠澳大橋參觀團的首批300名游客已搶閘在2017年12月29日出發前往觀賞。“坐船出海觀賞港珠澳大橋,是目前唯一可以近距離觀賞到港珠澳大橋的方式。為了方便消費者,我們最少10人即可成團出發。”曾達豐透露,新路線推出后很受游客喜愛,僅3小時就收滿游客。

有關具體行程是從珠海灣仔碼頭出海,途經澳門三座跨海大橋后,再近距離觀賞大橋。有乘船參觀大橋歸來的游客表示,現場參觀港珠澳大橋十分壯觀,并稱大橋正式通車后要開車體驗。

一日游以中老年人居多

同樣抓住旅游熱點的廣之旅,則早在2017年11月底就開辟了港珠澳大橋參觀線。數據顯示,去年12月,廣之旅報名乘船參觀港珠澳大橋的人數達882人,而元旦假期期間參團人數就達136人。據廣之旅銷售經理徐若懷介紹,該旅行社共推出了三條包括參觀港珠澳大橋的游覽線路,其中一日游路線以中老年人居多。

“為滿足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游,我們還專門推出包括珠海長隆和港珠澳大橋的2日線路,反響也不錯。”徐若懷表示。

另外,記者從網上查詢獲悉,自港珠澳大橋具備通車條件后,已有多家旅行機構推出了相關的游船參觀項目,可以預見,在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后,會有更多與大橋相關的參觀路線陸續推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對粵港澳三地的旅游業發展助力作用已初步顯現。

大灣區建設進入“快車道”

中新社珠海2017年12月23日電:歷時8年多的建設,目前港珠澳大橋已進入收官階段,計劃于今年底整體具備通車條件的港珠澳大橋正進行全面交付驗收。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時間越來越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被英國《衛報》稱之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工程,集橋、島、隧道于一體,全長55公里,其中主體橋梁工程長達22.9公里。

港珠澳大橋堪稱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是迄今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橋面鋪裝面積最大的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于今年7月7日實現主體全線貫通,大橋的荷載試驗也從今年10月底正式啟動,到年底便具備了通車的條件。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后,將首次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對接,極大縮短港珠澳三地間的距離。屆時,珠海至香港的交通時間將由現在的水路約1小時、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到20至30分鐘內。

“港珠澳大橋徹底結束了香港與珠三角西翼的交通難題。”香港運輸物流學會前會長梁剛銳表示,長期以來,香港僅可借深圳進入內地,路徑過于單一,輻射大大打折。港珠澳大橋開通后,香港與珠江西岸各城市形成了緊密連接,為香港的產業轉移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能夠大大地增強珠三角區域經濟競爭力。”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表示,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可使珠江西岸與港澳三地率先形成統一市場,提高三地的經濟結合度,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

據悉,正在徐徐開啟的“粵港澳大灣區”時代,將優化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布局。同時,強化城市內外交通建設,便捷城際交通,共同推進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粵澳新通道等項目建設,打造便捷區域內交通圈。

高速現代交通網撐起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大通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的廣東,自2013年起,不斷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外交通運輸網絡逐步形成。

打造輻射海內外綜合交通體系,將成為大灣區的重點。粵港澳城市群間逐步建立起以軌道交通為主的發達網絡,往返灣區之間的公路、航運、航空等交通系統也日益密布。

廣深高速、廣珠東西線等已通車多年,此外,廣東和越南實現國際道路直達運輸;鐵路網方面,已經建成廣深、廣珠城際、京九、廣九直通車等,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深茂鐵路、廣汕高鐵等正在建設。粵港澳地區城市間有望實現半小時生活圈。

同時,廣東擁有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等,加之香港國際機場和澳門國際機場,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上客貨吞吐能力最大的空港群。

在港口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濱江臨海,河網密布,港口資源豐富,廣州港、深圳港、香港港、珠海港等碼頭星羅棋布,出海航道形成“水上經濟走廊”。據英國勞氏2016全球港口百強排名,在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前十強的港口中,粵港澳大灣區佔據3席。

深圳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思康稱,隨著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通關便利化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前景無疑可比肩紐約、舊金山、東京等世界頂級灣區。

港珠澳大橋:“中國制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媒:港珠澳大橋猶如海上巨龍 將成"超級景點"

華夏經緯網2017年7月30日訊:據台灣媒體報道,港珠澳大橋通車后,不但讓三地成為“1小時生活圈”、加速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也將形成旅游新型態。兩岸旅游業者認為,大橋通車后對三地旅游都有正面加持,更會衍生出新的旅游產品。尤其如同海上巨龍的大橋,本身就是“超級景點”。

據報道,拱北口岸中國旅行社領隊趙宗英表示,港珠澳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本身就是景點,未來無論是在港珠澳三個地點海岸都可見到;在橋上來往通行的旅客,更會在規劃的觀景台看海景陸景,無論是從陸地看橋或從橋上看陸看海,大橋都將是新的旅游大亮點。

她表示,目前台灣旅游團前往珠海旅游,多半都是“澳門+珠海”,在珠海的主要景點包括長隆海洋王國主題樂園和圓明新園主題公園,另外還有石景山和位于珠海旁中山的孫中山故居也是常去的景點。

“香港游客原本就會來珠海旅游,港珠澳大橋通車后,來珠海的香港游客只會多不會少”。趙宗英舉例說,目前從香港到珠海搭船約需70分鐘,來回船票要5、600元澳門幣(1澳門幣約合3.78元台幣);未來走大橋會只需約半小時,且費用也將節省許多,對于港人到珠海將是一大誘因。

對台灣民眾來說,港珠澳旅游一向是短天數近程旅游熱門路線之一,東森旅游經營港珠澳旅游多年,有豐富經驗和口碑。東森旅行社電視事業部島外處自由行線控副理謝羽喬表示,目前台灣前往當地旅游,有純澳、純港游,多半是3天行程;也有4天的港珠、澳珠行程,未來港珠澳大橋通車就可能出現包括港珠澳三地串連的游程,對于港珠澳大橋將在今年底通車“樂見其成”。

“大橋通車后,來往港珠澳三地的游覽車,如何過境規范仍不得而知,有待克服”。謝羽喬表示,目前台灣游客前往澳門免簽,香港要港簽,大陸要台胞證,若要到三地旅游,如何解決簽證和過關檢核措施,都要有新的安排,才會讓行程更加順暢。

媒關注港珠澳大橋:將帶動三地優勢互補

參考消息網2017年7月13日報道 台媒稱,串聯香港、珠海與澳門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長達55公里,預計在今年12月通車,被預期認為會帶動這三地經濟的優勢互補,成為世界級的灣區經濟圈。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電子報2017年7月12日報道,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為一體,由于其線路需要經過30萬噸級巨輪通行的珠江口伶仃洋航道以及本來就繁忙的香港國際機場航線,所以其中一段是搭建海底隧道。

目前在澳門已經能看到大橋的風采,其中九洲航道橋是離珠海最近的“雙塔斜拉橋”,結構簡潔,而鋼塔遠看如同白色風帆,成為當地的新地標之一。

珠海與澳門較近,珠海市民梁小姐表示,過去在大陸這一方,就能看見澳門街景的五光十色與蓬勃發展,非常羨慕,然而近年來珠海大力推動宜居的花園式海濱城市,綠地與市民設施都很完善,成了大陸有名的“幸福城市”,而今又將與澳門、香港這些繁華的國際級金融大都會連結在一起,令人對未來充滿信心。

當地旅游業者表示,對珠海來說,大橋通車將把去香港的時間從過往搭客運船的80分鐘縮減為開車30分鐘,這對旅游業促進很大,因為珠海本身沒有國際機場,未來可以將香港國際機場納入往來的考量,安排更多市民對外以及外地游客到珠海旅游的行程包裝。

“遲早澳門會跟珠海連在一起!”當地旅行業者表示,澳門的地面面積真的太小,靠填海填出來的地方卻塞了60多萬人,澳門的導游每天要上網查“今天澳門有多大”、能容納多少游客。所以,在珠海這一側,目前已經呈現“大工地”狀態,參天高樓正在急速興建中,不少澳門、香港人都到珠海買房地產,除了住得比較舒服,也是看好未來房地產價格的成長空間,據了解,不少台灣人也聚集前往購屋。

尖端工程科技打造世界橋梁奇跡

沉管成隧,跨海架梁,全線貫通的港珠澳大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伶仃洋的碧波之上。通車后,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為一體,全長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梁工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記者近日隨科技部調研了解到,港珠澳大橋建設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領域取得全面突破,確保大橋順利建設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精密大橋:岸上預制海上拼裝

走在港珠澳大橋上,隨處可見衣著整齊的工人,他們進行著通車前的收尾工程。沒有機器轟鳴,沒有水泥飛濺,施工現場平靜而有序。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介紹,整個建造期間,大橋的工地都不像一個施工場,而更像一個組裝場。

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大到隧道沉管、鋼橋箱梁,小到逃生門板、污水過濾蓋,全部在岸上工廠預制,然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

然而,這些巨型“積木”的搭建并沒有說起來那么簡單。高度達106米、重量超3000噸的鋼塔在海上“空中轉體90度”,再以高精度安裝,國內外建橋史上前所未有;單節標準隧道沉管管節近8萬噸,相當于一艘航空母艦,在海底環境對接安放,難度堪比航天器交會對接。

“在十年前,這是難以想象的。”蘇權科表示,大橋的建設離不開我國整體裝備水平、科研實力的全面提升。

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干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制則令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桂山牛頭島的沉管預制工廠,通過開發混凝土全斷面澆筑及控裂、8萬噸沉管頂推等成套技術,創造了100萬立方混凝土澆筑不開裂的紀錄;鋼箱梁預制工廠引進焊接機器人,通過自動化控制,成倍提升焊接效率的同時有效保證焊接質量。

蘇權科表示,通過“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施工,把粗糙的土木工程變成精密制造、精密安裝,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的水平。

科技大橋:134項科研專題保障工程實施

伶仃洋上航道密集、氣象多變、海底環境復雜,施工面臨極大挑戰。為支撐大橋建設,我國將港珠澳大橋項目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切實圍繞工程需求開展課題研究。

相比橋梁工程,我國在沉管隧道建設方面的技術儲備和實踐經驗相對不足,而在水下近50米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沉管隧道建設的技術研究成為科研攻關的重中之重。

課題通過研究,揭示了深埋沉管結構體系受力及變形機理,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能夠確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得以成功實施并做到不漏水。

與此同時,課題還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全面解決了外海浮運、沉放、測控定位、對接等難題,創造了一年安裝十節沉管的“中國速度”。

自2003年前期研究工作開始至今,港珠澳大橋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134項,累計投入近6億元。科研成果的影響已超出項目本身,多項工藝與裝備已在其他工程上得到了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形成了一系列建造標準。”蘇權科表示,隨著我國橋梁工程“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這不僅有利于我國在同外方合作時爭取工程主動權,更能將相關產業鏈帶出國門。

精品大橋:“我們不想留下遺憾”

“我們不想留下遺憾。”這句話常掛在蘇權科嘴邊,“港珠澳大橋作為重大國家工程,理應打造成精品工程。”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把這一理念切實落到了行動上。

為確保沉管隧道火災情況下的人員安全,他們經過一年多選址,在福建漳州專門修建了150米長的足尺沉管隧道實驗平台,利用三年時間對大巴、中巴、小汽車,多次進行燃燒實驗。在世界上首次獲取了火災中隧道內的溫度、煙霧流速、厚度等第一手數據,形成了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防災減災的成套關鍵技術。

為有效保護施工區域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他們組建團隊,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30萬多張照片,對海域內1000多頭白海豚進行了標識,并摸清白海豚生活習性,在施工時采取針對性保護措施。大橋施工期間,未對一頭白海豚造成傷害,區域內白海豚數量還有所增加。

對品質的追求甚至不僅限于工程本身。位于港珠澳大橋中段的青州航道橋,其索塔被精心設計成了“中國結”的造型,盡管這給工程增加了施工技術難度,但是依然被采用。“港珠澳大橋不僅要密切三地間的物理聯系,還要加強三地人民的心理團結,‘中國結’的寓意美好而深遠。”蘇權科說。

外媒眼中的“新七大奇跡”

港珠澳大橋:“中國制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人民網2017年10月9日電  綜合東南衛視及觀察者網等媒體報道: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經全部竣工,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復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

它的美麗、雄偉世人有目共睹,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那些辛酸和勵志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先生曾在電視節目上,向全國觀眾講述了這項超級工程背后的故事。

外界特別關注港珠澳大橋,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字:“難”。工程體量之巨大,建設條件之復雜,是以往世界同類工程所沒有遇到的。

港珠澳大橋由橋梁,人工島,隧道三部分組成,其中,島隧工程師大橋的控制性工程,需要建設兩座面積各十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和一條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實現橋梁與隧道的轉換,是大橋建設技術最復雜,建設難度最大的部分,極具挑戰性。他向大家介紹道,港珠澳大橋有三個難點,其中一個難點便是這是一個外海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橋之前,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里,而且,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零跨越。

西方專家要價3億 林鳴開始自主攻關

2007年,當時工程師們為了準備這個工程全球去考察,當時世界上有兩條超過三公里的隧道,一個是歐洲的厄勒海峽隧道,還有一個是韓國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韓國一家非常厲害的公司在主持這個項目,安裝的部分,全是歐洲人提供的這方面的支持,每一節沉管安裝的時候,會有56位荷蘭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釜山給他們安裝。考察團到釜山去考察時,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被他們拒絕了。于是考察團就是在大概三百米左右的海面上,開了個船過了一下,用下卡片機拍了幾張照片。

從釜山回來后,林鳴更加堅定一個決心:港珠澳大橋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裝經驗的公司來合作。于是,他們找了當時荷蘭的一家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合作,當時人家開了個天價:1.5億歐元!當時差不多約合15億人民幣。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后一次談判時,林鳴跟談判員說,你給他們說一個價,三億人民幣。三個億,一個框架,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這部分的支持。但是,荷蘭人是這么說的,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跟荷蘭人談崩了之后,我們就只剩下最后一條路可以走:自主攻關!

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咨詢費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此照搬套用,林鳴不得不從零開始,自主攻關,待領團隊開始挑戰外海深埋沉管。

努力與堅守 鑄造偉大豐碑

不被理解,沒有經驗,外國人都在看著,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2013年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是不平凡96個小時,仿佛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要把一輛大貨車,開上北京的三環五環。然而,第一節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后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複製,嚴苛的外海環境和地質條件,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這是個高風險的事情,林鳴每一次安裝,離開房間的時候,他都會回頭看看那個房間,因為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發。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節都是第一節。

讓林鳴最難忘的是第15節沉管的安裝,兩次回拖三次安裝。第一次在2014年11月17號,沒想到拖回來了,那天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珠江口罕見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被海浪推到在沉管頂上。盡管如此,工人還是護送沉管毫發無損地回到了塢內。當時起重班長說:回家了,回家了,終于回家了。

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為了準備這次安裝,幾百個人的團隊春節期間一天也沒休息,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現場出現回淤,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當時壓力很大,只裝了15個沉管,還有18個沉管要裝,這樣下去這個工程還能完工嗎?拖回之后,許多人都哭了。

第三次是在第二年的三月份,這次政府給了非常大的支持,“珠江口的采砂企業全部停工。”參與這項工程的外國專家感到非常震撼,他說,也就是在中國能做到!如果事情發生在國外,早就停下來歸責了。只有中國會討論,如何最快的速度讓工程繼續。為了回饋社會各界的支持,在被各種原因影響了三個月的情況下,整個團隊咬緊牙關,原計劃那一年安裝九節,實際完成了十節沉管的安裝。

如果外海沉管有挑戰,那么最終一節的接頭合龍就是這個挑戰最困難的部分,一百多年來也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方法,最后還是中國工程師經過4年的研究和攻關找到了辦法。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后一節沉管的安裝開始了,按照傳統的方法,完成這項安裝至少需要8到10個月,但在新方法的指導下,我們實現貫通,僅用一天!這是7年建設中,最令林鳴感到高興的事情。

功夫不負苦心人,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這一刻,每一個建設者的堅守,每一次與家人的分離,每一次團隊的合作,都已經凝固成了豐碑。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座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在建設過程中,林鳴和他的團隊對沉管的設計,生產和安裝技術進行了一些列創新,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

中國工程師也用這份優秀的作品向世人證明,我們能做到的,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做到!

【華發網根據觀察者網、人民網、華夏經緯網、文匯報等整合採編】(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來源:网络)

  • 凡本網註明"来源:華發網繁體版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華發網繁體版,轉載請必須註明來自華發網繁體版,https://china168.org。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並註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作品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圖說新聞

更多>>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谷卓恒何方神聖,敢以卵擊石犯眾怒?


返回首頁